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古玩收藏要有好眼力

  说起投资理财,各路英雄是各显神通,各有各的招数。

  投身股市,比的是看谁慧眼识“真股”,倘若你总能发现蓝筹股和黑马,钞票就会流向你的口袋。反之,股价就会跌破你的嘴脸。

  古玩市场也一样,比的是“眼力”。你的眼力好,奇货珍品经常走进你的宝库。反之,你会与珍品永世无缘。因此,古玩市场里到处是“捡漏”与“走眼”的故事。

  您听过古董商程瑞卿先生用二两银子买得一个50厘米口径的明万历官窑青化五彩大海碗的故事吗?他就是用这大海碗换回的钱开了清逸阁,兴旺了数十年。这就是地地道道的“捡漏”。每个搞古玩的人,不管您是初出茅庐,还是久经沙场,没有不想“捡漏”的。

  在收藏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捡漏”的佳话。北京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掌柜肖书农,应邀去鉴定一件法花罐。肖书农来到锣鼓巷一家老宅门看货,主人王老太太高兴地把他接了进去。肖书农拿起罐仔细端详:罐不大,约一尺二高,是“人头罐”,法花釉,胎是陶的。是山西烧制的东西。但既不是明代的、也不是清代的,而是民国10年前后烧制的仿品。但既然主人把它当宝贝,你肖书农又不能在主人面前鉴定说这件是仿制品,不是真的。而只能说:“好!好!您家老爷传留下来的,就交给儿孙好好保存起来吧!留着作纪念。”说完,肖书农起身告辞。从上房出来,只见廊檐底下堆着一堆花盆和破烂的瓶瓶罐罐。他用眼睛快速扫描了一下,正欲离开,却又止步,原来他看到这破烂堆里有一件哥窑海棠式笔洗。于是回头看了看站在门坎送他的王老太太,就冲她笑了笑说:“老太太!您这屋檐下这堆破烂卖不卖?堆在这儿也不雅观。”王老太太说:“都是些破烂东西,也没人给我收拾,你愿意要你弄走。”于是,肖书农出了宅院,找到一个收破烂的,把一堆瓶瓶罐罐和花盆都卖给了他,自己则留下那件哥窑海棠式笔洗。然后,在窗台上放下5块大洋,在窗外喊了声:“老太太,5块钱我放在窗台上啦,我走啦!”

  肖书农回到雅文斋,把哥窑用肥皂水刷洗干净,仔细鉴定后,确认是北宋哥窑器,不是明清时期仿制的,心中很高兴。肖书农无意间觅到的这件笔洗,弥足珍贵。当时,在上海的卖价是600银元,那时的600银元能买300袋洋白面或置20亩地。

  在北京市古玩城3层开店的刘宗晏,搞古玩也已经20多年,他的货很少是家藏的,更多地是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淘”来的。与他类似,古玩城的经营者都是个体户,对此业只有很少人是家传,绝大多数是为了谋求一条自立之路,半路出家。他们的经营经验是与古玩城的发展一起增长的。他们闯关东、下天津、趟河北,忍饥挨饿、颠簸劳累去民间寻宝。在他们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捡漏”的故事。有一位在天津地摊花150元买回一颗玻璃球大小的碧玺珠子,卖给识货的珠宝专家,得款2万元;另一位在东北花5500元收了一个天然木雕,回到北京后经专家鉴定是明代宫廷之物,在拍卖会上一下子拍了12万元。在古玩城这样的故事不少,不仅个人富了,而且保护了文物古玩。

  人人都希望“捡漏”,但更多时候不免看“走眼”。刘宗晏说,“凡是玩古董的,包括国外在内,没有不上过当的,都是上当起家,从‘交学费开始’,上的当越上越小”。记者问他这20多年是不是狠赚了一大笔,他笑笑说,倒是赔过一大笔。他说曾经有过一块“唐代玉马”,卖给别人2万元,而别人一转手就是100万,他当时也是由于缺钱才决定卖出,但没想到差那么多,这就是眼力的问题。

  在逛古玩城的时候,记者还注意到不少扛着背包“送货上门”的神秘人物。有时候,店铺老板甚至会把惟一的顾客打发走,和神秘人物到里屋看货。据商家反映,这种情况一般假货居多,不过假货也有一定的市场,现代人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喜欢拿来当饰品。

  走马观花地看到一些“捡漏”与“走眼”的故事,除感到神奇之外,还有一些令人深思的地方。在收藏界,无论是“捡漏”与“走眼”,凭的都是经验,而教训也是积累而来的,因此,作为民间投资者,在动“真金白银”时,恐怕须三思而行。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