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捡漏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二十多年前的古玩市场,藏着如今难寻的热闹与机遇。那时的地摊上,真货假货混着摆,摊主多半不懂行,只把老物件随意堆在摊上,任人挑选。
懂行的人逛一圈,花几百上千块,说不定就能淘到宋瓷、古玉,转手就能卖几万几十万——这不是传说,是当年真实发生的日常。

就连拍卖行,门槛也低得亲民。民间藏家抱着藏品去送拍,只要东西对、专家点头,就能上拍。没人纠结“传承有序”,也不用硬凑著录证明,“东西真”就是唯一的通行证。
那时候的老专家更实在,大多从博物馆、文物商店退休,眼力毒、说话直,鉴定只看藏品本身,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从没有弯弯绕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算是古玩市场的黄金年代。那会儿民间藏着大量好东西:有早年流落民间的旧藏,有从乡下收来的老物件,有流落到地摊的“坑货”,甚至还有海外回流的文物。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8万买下、拍出7205万;宋代孤本《山水画页》1万块在地摊捡漏、转手卖2600万;钱维城《山水画页》混在假画里78万购入、最终以2000多万成交——这些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事,在当年并不少见。

那时的“鬼市”更有江湖味儿,守着“电筒不照人脸,东西不问来路”的老规矩。凌晨三四点,市场里人影晃动,手电筒的光在地上扫来扫去,没人关心买家是谁,也没人追问藏品来路。
摊主不懂行,买家凭眼力,成交靠运气。咸丰大钱成串卖,铜镜堆成小山,鼻烟壶论盒装,玉器随便摆,虽说“三分真七分假”,但真东西确
实藏在里面,就看谁能慧眼识珠。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切都变了。拍卖行不再轻易收民间藏品,非要讲究“传承有序”,得证明藏品是谁的旧藏、有没有著录、有没有展览记录,拿不出这些,再真的东西也进不了拍卖行的门。
专家也变了样,老一辈鉴定家渐渐退场,新冒出来的“专家”有的没摸过几件真东西,却敢在电视上侃侃而谈,鉴定证书满天飞,靠谱的没几张。

地摊上的东西更不用说,从前是“三分真七分假”,现在几乎“十假无真”。摊主比买家还精,稍微像样的物件,要么标天价,要么是高仿。
偶尔听说谁又捡了大漏,仔细一查,不是炒作就是骗局。真正的好东西,要么进了博物馆,要么落在顶级藏家手里,普通人别说买,连见一面都难。
市场变了,规矩变了,人也变了。那个遍地是宝、靠眼力就能捡漏的年代,终究是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