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这个品种,将会是下一个市场热点

发布日期:2025-11-20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8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南宋时期,周密的《武林旧事》曾提到过:“汝窑出香一对”。

但是,这个出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想要了解什么是“出香”,先弄清楚两个基本概念:“敞开式”和“封闭式”香炉。

简而言之,敞开式香炉就是没有盖子的,而封闭式香炉则有盖子的。

image.png

“出香”,是宋人对以鸟兽类造型为盖的封闭式香炉的称呼。

动物形香薰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鸟类(如凤凰、大雁、鸳鸯、鸭等)

二、兽类(如狮子、狻猊、辟邪、甪瑞等)。

image.png

五代越窑秘色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高66厘米

吴越国水丘氏墓出土,临安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先探讨这些鸟类造型香炉。

这些不同时期的鸟类造型香炉,它们不仅在造型上各异,使用方式上也有所区别。

更为有趣的是,这些香炉之间似乎还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

先来看看百鸟之王,凤凰类的造型:

凤凰,这一古代神鸟,象征着高贵和祥瑞。

一件出土于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的汉代的青铜鸟熏,展示了凤凰形香炉的成熟设计。

这件香薰的头部和尾部都呈现出传统“凤”形的特征。

image.png

汉代青铜鸟(凤)熏,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

这件凤鸟熏口部衔珠,身上还有几只雏凤或鸡。

其独特之处在于,烟雾不是从嘴里吐出来,而是从背上的镂空部分释放,翅膀也能张合活动,

当翅膀合上的时候熏炉就打开了,可以把香料放入。


把凤鸟翅膀合上的时候,可以就打开熏炉了,把香料放入熏炉内。

南宋学者的《续考古图》也描绘了类似的器物,称之为“凤灯”。

image.png

《续考古图》卷三收录

这种凤鸟造型在当时似乎颇受欢迎,如在寿光县纪国故城附近出土的一件青铜熏上,也可见到类似凤鸟的装饰。

image.png

东汉(凤鸟)铜熏炉

通高24.5厘米,炉下圆盘口径11厘米

1992年10月10日出土于寿光市纪台镇纪国故城遗址

寿光市博物馆藏

2、鸳鸯盖造型的香薰炉

鸳鸯,在中国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

鸳鸯造型,在古代非常流行,不仅用于香炉,还广泛出现在瓷枕、银盒、酒杯等多种器物上。

image.png

唐代银盒上的鸳鸯纹

image.png
五代~北宋越窑青釉刻莲纹鸳鸯钮圆盒
成交价365,000美元

到了宋代,鸳鸯形的香炉变得更加流行。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出土的一件汝窑香薰残件,造型十分接近鸳鸯。

image.png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熏炉的鸳鸯盖和莲瓣底座并不是原配,不过与原来的造型大抵相同。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九》中提到了“汝窑出香一对”。与上图的汝窑香薰修复件比较相符。

在宋代,常见的香薰器造型,多数是从嘴部出烟的设计。

国内外一些博物馆、甚至拍卖市场,也能常常看到它们的身影,而且成交的价格挺高。

image.png 

北宋 定窑鸳鸯钮莲座带盖香熏

成交价:372.5万

高32.8厘米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美国芝加哥艺美术馆均收藏有典型的鸳鸯形香薰。

image.png

高丽瓷鸳鸯造型出香,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image.png

北宋 鸳鸯形香熏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3、鸭子盖造型的香薰炉

到了唐宋时期,鸭子成为民间普及的家禽。

从宋代诗人范成大到李清照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鸭熏,在当时文人墨客中流行。

宋代范成大在《西楼秋晚》中描述:“巴童来按鸭炉灰”。

五代和凝的《何满子》中说:“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

李清照在诗中描述玉质的鸭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这些鸭子形香炉不仅是生活用品,更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变迁和审美趣味。

image.png

汉代鸭形熏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众多唐宋诗句中提及的鸭熏,估计就是漫漫长夜中用鸭炉燃烧助眠香料的用法,相当养生。

唐代李商隐说:“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黛”。

宋代的黄庭坚 《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诗中说:“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江西吉水南宋墓中出土的青铜香炉,以其接近家鸭的造型和从口部出烟的设计,揭示了这一时期香炉造型的多样性和创新。

image.png

image.png

南宋鸭造型青铜香炉,江西吉水南宋墓中出土

这个设计估计不是来源于鸳鸯造型,而是传统的家鸭造型,南宋的周端臣还专门写过一首《青铜香鸭诗》。

宋·周端臣

青铜香鸭诗

谁把工夫巧铸成,铜青依绿绿毛轻。
自归骚客文房后,无复王孙金弹惊。
沙觜莫追荐苇暖,灰心聊吐蕙兰清。
回头却笑江湖伴,多少遭烹为不鸣。

在后朝的元明清,与鸭子形态相关的香炉设计,也逐渐增多。

image.png明万历醉眠阁刊本《绣榻野史》版画中,红圈框着的鸭熏使用情况

明代成化以前,宫廷使用的鸭熏多为金属制品,成化之后开始有瓷制品,并且在当时社会各阶层已普遍使用。

image.png

明成化三彩鸭形香熏修复件

通高25.3厘米、口径14.3厘米至14.7厘米、足径8厘米

1988年出土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窑厂遗址东北侧(现龙珠阁东侧)

4、大雁盖造型的香薰炉

大雁,作为一种常见的鸟类,也在香炉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类“大雁”形态的香炉,其造型特征是脑后有羽毛,称之为“雁熏”。

image.png
汉代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它们的特殊用途,有说法是用于熏衣,就是将雁熏放在熏笼底下,衣物罩在上面。

下图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正描绘了类似这种熏衣场景。

image.png

明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

然而,雁熏是否确实用于熏衣,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还有一些未知的鸟类品种的,例如,浙江余姚老虎山一号墩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原始青瓷香炉。

image.png

浙江余姚老虎山战国墓出土

香炉的盖子上面以多个鸟类动物做装饰,小鸟的品类无法分辨。

这些鸟形香薰炉,不仅是当时实用的日用品,是过去的生活方式或是消逝的审美观念。


它们是古人对美、对和谐、对精湛工艺不懈追求的见证。

这些香炉的造型,从威严的凤凰,高洁的大雁、象征爱情的鸳鸯,再到亲近人类的鸭子,它们不仅仅是燃香的器物,也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缩影。

image.png

战国 镂空凤鸟蟠龙座熏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