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斗笠碗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存藏处

  景德镇陶瓷馆
  位于市区莲社路。郭沐若亲笔题写的“景德镇陶瓷馆”六个大字镶嵌在门楼上。该馆建于建国初期,后规模不断扩大,展出内容分“历史之部”,“新中国之部”和专题展览厅。前者以朝代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 后者按类别陈列,展出建国后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是来景德镇观光的游客不可不游的去处。这些珍贵的陶瓷真实地反映了景德镇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展示了历代景德镇陶瓷工人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驻足欣赏,令人流连忘返。

瓷都——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园一颗灿烂的明珠。景德镇陶瓷馆以特有的陈列形式,"集历代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展示了瓷都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记载: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唐代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至宋,窑场遍布镇内及镇郊南河两岸,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的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我国青白瓷系的故乡。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镇置监镇官,制器进御,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代曾设"浮梁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当时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霁蓝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种,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初在镇珠山设御窑厂,瓷业出现官、民窑竟市的繁荣景况。官窑以永乐、宣德青花、祭红、甜白釉,成化斗彩、孔雀绿与娇黄釉,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均名噪一时;民窑则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珐华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这时的景德镇,正是"火光红焰照天,夜令人不能寝"的"四时雷电镇"。清代制瓷技艺精进,康、雍、乾时期攀登了我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康熙五彩、三彩、珐琅彩,雍正粉彩、墨彩,以及乾隆古铜彩、玲珑等品种精妙绝伦;这一时期的郎窑红、美人醉、钧红、天青、茶叶末和炉钧、珐翠等高、低温颜色釉丰富多彩,取得了超越前古的成就。此后,随着社会的江河日下,瓷业生产日渐衰败,陶瓷艺术流入堆砌、繁琐,黯然失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古老的手工瓷业的生产、管理,沿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景德镇陶瓷重绽新蕾。具有传统特色以及创新花色的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产量日新月异。青花、粉彩、青花玲珑等品种荣获国家金质奖、高温颜色釉瓷,薄胎瓷获国家银质奖,另有多项产品分别获得轻工部、江西省优质产品奖。
  景德镇瓷器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人民的赞誉。景德镇--这颗灿烂的明珠将永放光华!

素三彩斗笠碗

  清康熙 高7.2cm
  口径20.6cm
  底径7cm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藏品
  敝口、斜壁、矮圈足、涩胎。内外以黄、绿、紫、白色釉相间混杂点于器上,略有晕散,釉面光亮坚致,变幻光泽,有自然垂流状。碗内不见利刀痕,外壁明显。外釉未到底足,露涩胎,底部白釉青花双圈内有窗栅款。

斗笠碗来历

  丁酉腊月,寒气逼人。友乘夜航来昆。我与妻接机送至下榻处已是凌晨一时。知我怀古玩物的好友不及寒暄即拿出一
  斗笠碗
  只雪白的梅花竹石纹青花釉里红斗笠碗:“专门帮你收的”,他说,“大明宣德款,康熙官仿官,美得不得了。”
  初雪的白,宝石的蓝,朱砂的红。
  凛冽的寒气中悄悄漫溢出梅花的幽香。
  小时候,深深痛恨的莫过于洗碗。不仅是零碎得烦人,打破了还要挨打。参加工作后分内分外任事反而不敢懈怠,直至多年后一位善良的女同事慷慨地告诉我:“碗洗得越多,打碎的概率越大。”我方顿悟:原来儿时的我就有了这样的慧根。
  然而,“民以食为天”是国人千年古训,“食色性也”又是圣贤对众生生存定义的诠释,食是第一位的,碗就应运而生。中华文化对碗的要求几近苛刻,从新石器时代一路演进,碗的形状、纹饰、质量、分工随着世情的变迁、工艺的进步而表现着不同的审美和使用功能,时至画图都不再用笔的今天,制作精美的古董碗越发成了收藏者的至爱。
  这只康熙青花釉里红斗笠碗以纯白釉为地,白得干净,不带丝毫青意。碗壁内外是重笔勾勒的宝石蓝般瑰丽又傲骨嶙峋的梅枝梅干,苍朴虬劲,不要一分的妩媚;花绽放着,釉下白粉散点出五叶的花办,釉里红着笔最少,铁线劲描,强烈的暖色释放着蕊的消息。有位文化人说梅花是隽品,常常是画的比真的好看。我十分赞叹他的坦诚和独到,并认为最能体现梅的精神的是疏落的梅枝、苍劲的梅干。
  碗心用分水法画一峰独立着的太湖石,石畔挺出几竿青青竹叶,寥寥数笔竟以石的无言竹的锋锐嘲弄了萧索的寒风。漫天皆白的辽阔把人拽进雪的纯净天地,明快欲滴的青翠展示出生命的顽强,……融融的红艳诉求着隐约的企盼,真让人销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原是喜欢冬天更多一些。
  康熙瓷器的釉水很是讲究,特点在薄,在透,在亮。釉薄施,甚至可见胎上旋纹,区别于明瓷釉水似油似脂般肥厚;釉薄则透,高温下釉已熔融而青花骨料不及化透,在青料较浓或用笔粗重的地方细摸,釉下线条会有凸出釉面的感觉;因控温合适和施釉技法的改进,康熙瓷面又硬又亮,把釉下彩绘表现得淋漓尽致。
  斗笠碗内外壁还各绘一只扑梅而去的喜鹊,凸睛怒目,喙短而尖,浑圆的肚腹上下翼振爪缩,果然一副康熙盛世的嘴脸,神气得不得了。与鸟儿遥相对应的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蝴蝶,受了火红梅蕊的惊吓,欲落而不敢,翩跹徘徊梅树之侧……我不禁沉吟:冰雪的天地中如何活得下这柔弱的小生灵?俄顷,忆起鹤麟先生堂上挂书:“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莫非,小小的蝶儿聊寄着对春的渴望?
  古人造碗师法自然。海棠式、莲办式、折腰式、卧足式、鸡心式、盖碗式及墩式,不一而足。宋代流行的斗笠式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大沿口,斜直壁,小圈足,反扣过来分明是一只江南斗笠。
  再大些就好,戴着钓鱼”,我家保姆比划着笑得一脸讶异,她听我教儿子读过孤舟蓑笠翁寒江独钓的古诗。
  大不盈尺的一个碗,蓄集着炫目的色彩、奇巧的造型、冷艳的意境。碗里乾坤吟进唐诗宋词的韵味,盛下了黑龙潭整个的梅园,美得令人噤默。
  据说清初汉文人不愿出仕,常屈身作坊,一为生存,二为遣怀,倒也造就了艺术与功利的融合。至于哪位名士所作哪位佳人把玩早已无从查考——除了碗底圈足端面磨蚀的细微圈线诉说着几百年沧海桑田的老旧,怕是“只有梅花知此恨,相逢月下竟无言”了。

杜甫心仪斗笠碗

  杜甫当年心仪“斗笠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期间,曾作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为求得一件精美的“大邑烧瓷”,他不惜“求乞”韦少府,并急送“茅斋”。昨日,成都大邑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只白瓷斗笠碗,虽深埋地下千年依然通体奶白,保存完好。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只斗笠碗出自唐宋时期民窑,且很可能就是杜甫诗中所指的“大邑瓷碗”。
  发掘:出土高足碗保存完好
  这处唐宋遗址位于大邑县新场镇石虎村四组,此地为邛崃和大邑交界处,是茶马古道所经之地。数日前,工人在铺设排污管道时意外发现这处遗址,目前施工方已暂停施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大邑文管所工作人员入场进行保护发掘。
  据介绍,整个石虎村唐宋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布着唐宋时期的数座墓葬、庙宇和窑址。清理开近现代土层,大量陶罐、壶、碟,石臼和铁钱等残片重见天日,“出土残片以宋代为主,部分早到唐代。文物堆积非常丰厚,是研究唐宋时期社会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考古人员说,在大堆残片中,居然端立着一只器形完整的白瓷斗笠碗,它通体奶白色,口径约14厘米、底径约4厘米、碗身高约10厘米、底脚高约5厘米,属景德镇窑系,又名影青高足碗。大邑文管所所长廖学兵感叹:“从未见过保存这么完整的白瓷,实在难得。”
  专家:斗笠碗在唐代就珍贵
  这只白瓷斗笠碗的出土,引出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典故。“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曾在成都杜甫草堂居住3年零9个月的诗圣杜甫,写下这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颇有些自嘲意味地记录下这个小故事。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的专家感叹,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亲戚朋友、同僚身居高位者众,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遗,还为皇妃作过碑文,名声显赫,在蓉期间,与各级地方高官也颇有交往,想得一件“大邑烧瓷”也得到 相当于现世“主管经济副县长”的韦少府处去“乞”,“乞”到手后竟发出“急送茅斋也可怜”的感慨来,由此足见,“大邑烧瓷”在唐代就已是珍稀之物。
  “这只碗很可能与杜甫诗中所指的‘大邑瓷碗’同类。”考古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对现场同时发现的三处窑址进行进一步发掘,以论证这一推断。
  分析:这里曾叫“洪州城”?
  初勘现场还出土了一根陶制的灰管,据初步判断,这就是唐宋时期先民所使用的排水管。这根陶制的灰管重约1公斤、长约40厘米、直径约12厘米,或许是唐宋先民在修建房屋时埋下的排水管。考古人员刘红彬分析,从现场的“红烧”土层判断,此地在唐宋时期曾兴办窑址,从红砂雅石基脚判断这里曾建过庙宇,而从散落的墓砖判断深约5米的土层中还埋着不少墓群,有待进一步挖掘。
  “石虎村很多年前曾叫洪州城,到现在都还流传着‘杨家将大战洪州城’的传说。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去村头的小庙里骑石虎玩,如今尚在的那尊石虎起码有2吨重。”当地54岁的村民周培昌说,村里现在还流传着“石人对石虎,石猫银子万万五”的顺口溜,村民在耕田时也经常捡到一些或瓷或陶的碎片,在他们的自发保护下,多年来这些神秘田地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损毁。
    上一篇:孔明碗
    下一篇:折腰碗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