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珍贵的钱坫篆书作品
郑州博物馆于1964年从西安市古旧书店购回一批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幅清代书法家钱坫的篆书作品,书法圆润灵巧,诗文雅丽优美,是十分难得之珍品。该作品为纸本,篆书,纵91.0、横46.6厘米,共七行一百字,整行十五字,最后一行十字。文作“魏武帝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鲍明远如铁鹰独出,奇矫无前;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苏州如@阁独?,暗合青徽;孟浩然诗如洞庭始波,木叶徵脱。” 钤印三方,上为“钱坫私印”,白文;中为“献之”,朱文;下为“翠竹苍梧草堂”,白文篆书。
篆书的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的书体。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命李斯等人根据秦国原有字体改造整理,颁布了一种新的字体,因其点画延伸婉转而名篆书。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的地位,但因篆书字体优美而自此成为历代玺印篆刻的主要题材和书法家探研的对象。汉代以降,篆刻名家不断涌现,但篆书名家却鲜有成就者,“两千多年来,以篆书名家者,三五人而已,”以至于有人用“李斯――李阳冰――邓石如――吴昌硕”这近乎公式化的术语来简单地概括中国篆书发展的里程。诚然,李斯乃篆书之首创者,李阳冰篆书艺术高超,这是不争的事实,“秦丞相李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箸篆,……故拨夫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氏,更八姓,无有出其(李阳冰)右者”李阳冰《玉箸篆意》。邓石作篆书,使人们得以破解篆书笔法之秘,吴昌硕从李斯小篆的秦系篆书上溯到介于大篆小篆之间的《石鼓文》,二位在篆书发展历史上的突破使他们有了坚实的地位。但若从传统篆书之艺术来看,在中国书法史上,在篆书方面有造诣的还不乏其人,清代的钱坫便是其中之一人。
钱坫(公元1741或1744~1806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江苏嘉定人。清代乾嘉年间,碑学大兴,他们从唐代的碑刻上追溯以前各代的各种金石文字,创造出一代书法新风,形成了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新局面。钱坫的叔父是著名画家钱大昕,他将其所藏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唐代篆刻大家李阳冰之《城隍庙碑》授予钱坫,钱坫昼夜练习,长进甚快,连当时的大书家翁方纲也称赞他如同有神助一般,自此后,钱坫之篆字书法渐闻名于天下,后来居然获得“清代篆书第一人”之美称。
单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篆书追求的是笔画匀称圆润,结体疏朗工稳,挺劲灵巧,这件作品自然是篆书中的佳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人艺术情趣的体现和书法家内心思想的表达,更有趣的是作品中的诗文,作者用圆润的书法和优美的诗句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八位诗人(曹操、曹植、鲍照、谢灵运、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孟浩然)的诗风作出了精练的概括,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意境和韵味之美。书法之外,钱坫还兼工刻印,绘画以兰竹、枯树等见长,善画梅,这幅篆书作品也体现出了梅竹的“寒瘦清古之致”。
篆书的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的书体。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命李斯等人根据秦国原有字体改造整理,颁布了一种新的字体,因其点画延伸婉转而名篆书。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的地位,但因篆书字体优美而自此成为历代玺印篆刻的主要题材和书法家探研的对象。汉代以降,篆刻名家不断涌现,但篆书名家却鲜有成就者,“两千多年来,以篆书名家者,三五人而已,”以至于有人用“李斯――李阳冰――邓石如――吴昌硕”这近乎公式化的术语来简单地概括中国篆书发展的里程。诚然,李斯乃篆书之首创者,李阳冰篆书艺术高超,这是不争的事实,“秦丞相李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箸篆,……故拨夫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氏,更八姓,无有出其(李阳冰)右者”李阳冰《玉箸篆意》。邓石作篆书,使人们得以破解篆书笔法之秘,吴昌硕从李斯小篆的秦系篆书上溯到介于大篆小篆之间的《石鼓文》,二位在篆书发展历史上的突破使他们有了坚实的地位。但若从传统篆书之艺术来看,在中国书法史上,在篆书方面有造诣的还不乏其人,清代的钱坫便是其中之一人。
钱坫(公元1741或1744~1806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江苏嘉定人。清代乾嘉年间,碑学大兴,他们从唐代的碑刻上追溯以前各代的各种金石文字,创造出一代书法新风,形成了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新局面。钱坫的叔父是著名画家钱大昕,他将其所藏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唐代篆刻大家李阳冰之《城隍庙碑》授予钱坫,钱坫昼夜练习,长进甚快,连当时的大书家翁方纲也称赞他如同有神助一般,自此后,钱坫之篆字书法渐闻名于天下,后来居然获得“清代篆书第一人”之美称。
单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篆书追求的是笔画匀称圆润,结体疏朗工稳,挺劲灵巧,这件作品自然是篆书中的佳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人艺术情趣的体现和书法家内心思想的表达,更有趣的是作品中的诗文,作者用圆润的书法和优美的诗句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八位诗人(曹操、曹植、鲍照、谢灵运、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孟浩然)的诗风作出了精练的概括,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意境和韵味之美。书法之外,钱坫还兼工刻印,绘画以兰竹、枯树等见长,善画梅,这幅篆书作品也体现出了梅竹的“寒瘦清古之致”。
上一篇:艺术大师篆刻新解《三字经》
下一篇:收藏碑贴需谨慎
推荐图文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