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木雕人物花卉纹笔筒品赏
【中华收藏网讯】“笔之在案,或侧或颇,尤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这是明代朱彝尊所作《笔筒铭》。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笔筒作为书斋几案上必备的文房用具,受到人们的重视,雕琢精美的笔筒,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和推崇。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有许多不同材质的笔筒,笔者选取其中两件精品,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清代木雕八仙过海笔筒(图1),高17.4、口径13厘米。此笔筒表现的题材为八仙过海。图中群峦峭拔,苍松茂盛,祥云环绕,海水翻腾,画面布局巧妙合理,极富立体之美。老树则苍劲挺拔,八位神仙手持宝物,分3组腾云驾雾欲去,两只仙鹤展翅伴观音菩萨予以迎接,羽毛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其松干栉疤凹凸,苍劲有力,松针团圆,毗邻层叠,祥云飘浮,千姿百态,层次感很强。图中人物雕刻精细,其面部表情丰富,发结、胡须清晰可辨。整个作品采用高浮雕,手法细腻,不失为木雕工艺中的一件精品。
清代根雕笔筒(图2),高12.2厘米,呈上大下小中间卡腰之势。作者利用树根的不规则形态,借势雕有挺拔的松柏、刚柔相济的翠竹、飘飘欲飞的垂柳、压弯枝头的果树以及朽木、野菊等各种树木、花卉。利用其起伏多变的天然形状雕出了陡峭的悬崖、起伏的山峦以及小巧玲珑的亭榭。此作品刀法娴熟,刻画精微。松干栉疤孔陷纹凸、感觉真实,竹枝树叶层次分明。在表现手法上浅浮雕、中浮雕、高浮雕相互运用,相得益彰,是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鎏金等。笔筒传世也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绘画图案,精湛的雕刻艺术,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笔、墨、纸、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笔为之首,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因小巧精致、收纳方便,很快便风靡一时,至明末清初时盛行,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物件,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