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灵动的紫砂名器

【中华收藏网讯】穿越数百年时光隧道,紫砂器带着氤氲缭绕的文人气息款款而来,气韵灵动,媲美金玉。
从明清紫砂壶的造型中可以看出,文人雅士的参与无疑给紫砂壶涂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极大地拓展深化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俞国良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曾为两广总督端方造壶,经典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历来被视为紫砂珍品。1932年,俞国良的“传炉壶”获得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优秀奖。
我收藏的俞国良汉君壶,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至清末时基本定型为平盖汉君壶。壶身扁圆,大口斜肩,直臂腹,腹以下又斜收,盖采用虚嵌式结构,呈圆弧形凸起,桥型钮,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嘴、把、桥钮方中圆浑,嵌盖圆穹与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
壶腹篆刻落款“东溪”,为清末紫砂刻陶名家赵松亭刻。他精刻的紫砂陶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在造型上力求完美大气,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赵松亭驾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一样游刃有余。如此合作之壶,实属难得。
徐飞龙是清雍正时期著名紫砂制壶大师,以汉方壶传世,为清代十大紫砂名家之一。他制作的莲子壶体近圆形,盖口两端均做圆唇,相互紧密切合。壶盖中部上隆,呈半圆形,中心设圆钮,壶身为圆弧,底部内收,两侧分出流嘴执把。“莲子”家族造型各异,形态不一,也应验了佛家的“莲由心生,心生万象”。这种“莲子”造型源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莲子罐”,当时的造型是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到后来由古朴敦厚演变为清秀俏丽,盖子盈起,上加珠钮,略显高耸;一弯小流出于壶肩,轻巧娇娆,壶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亭亭玉立之姿。随着“莲子”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便被工艺师随意“打扮”,就有了后来的如意莲子、平盖莲子及牛盖莲子等。
我收藏有一把徐飞龙制作的炉钧釉莲子壶,通体以蓝色釉料为主,呈现出清代中期流行样式。炉钧,宜兴当地称画彩釉、满釉,创始于清雍正,一度盛行于嘉道。彩釉装饰是在烧过的紫砂壶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二次烧成的一种装饰方法。这种工艺无疑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艺的影响。
此件莲子壶造型敦秀柔美,典雅端庄,紫砂内胎再配以炉钧釉装饰其上,釉彩清幽。整器儒雅大气,让人爱不释手,是壶艺收藏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在我收藏的近百件紫砂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一件杨凤年的竹段紫砂笔筒。杨凤年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系杨彭年之妹。
这件紫砂笔筒制作完全采用写实的技法,以本山绿泥为材料,外表由不同的圆竹节、半圆竹节和竹片环列成型。挺拔的竹节、光润的竹皮、破损的竹端、显露的竹筋、稚嫩的竹芽、虫蛀“蚓痕”、竹子隔层的皴裂、锯鲜竹片时留下的“错位”痕迹,甚至连竹背面霉变的白斑都做得细腻逼真,活灵活现。
杨凤年制壶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清代最有名望的制壶女艺人。她的传世作品较多,尤以制作“竹段壶”和“竹段笔筒”名声大振,蜚声清代紫砂艺坛。此件竹段笔筒落阳文楷书方印,印文为“清西泠捌家觅凤年竹段道光年制”,字迹工整秀丽。作为紫砂名家与西泠八家交往合作的见证,堪称弥足珍贵。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