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角雕:古代匠人的艺术杰作
【中华收藏网讯】今人所谓虬角(qiūjué音秋爵),指的是用海象的长牙所制成的工艺美术品。在晚清民国时期将海象称作海马,故旧时又记作海马牙。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载“象牙为伪者,为海马牙,京市呼为‘虬角’”。

海象是生活在北极或近北极温带海域的海洋类哺乳动物,体型可达三至四米,体重两到三吨,是海洋中除了鲸类以外最大的哺乳动物。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长有一对白色的上犬齿,从两边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很像大象的长齿,正是由于体型巨大且有长牙故因此被人取名为海象。虬角就取自海象的两颗大犬齿。
海象牙密度大于象牙,但较之象牙其纹理较为粗糙,尤其是牙髓(牙芯)部分成细碎脑状,人们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染色工艺使其断面的脑状纹路,呈现如翡翠般的质感。虬角染色工艺最早出现在清宫造办处中,在造办处档案中将这项牙器染色技术称为“茜绿”,有学者考证这是由于当时象牙着色最早是用茜草作色,后即沿袭称为“茜”。也有人认为“茜”字为“沁”字转音,故以此字。一般人只把经过染色的海象牙称为虬角,如果没有染过色,则专门称为白虬角。当今文玩市场出现有所谓日本“鹤天珠”,“鹤天珠”亦是采用类似染色工艺的珠子,只不过鹤天珠是以哺乳动物臼齿化石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海象牙本身原料体积较小,所以虬角制品一般来说也都是小物件,雕成如粉盒、首饰盒、扇股、雕翎扇柄、烟袋嘴、葫芦口、鼻烟碟、大数珠,以及头饰花片、替头等,尤其以扳指(图1)为多。由于虬角谐音“求爵”,故当时上层玩家无不以拥有一只虬角扳指为乐趣。

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亦常见有关虬角器的制作记载,如《雍正二年·牙作》载:“做雕夔龙虬角手巾结,雕宋龙虬角手巾结。”《雍正五年·牙作》:“雕虬角夔龙臂格一件”等。北京保利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就曾推出一件清乾隆虬角雕摆件海山仙山摆件(图2),长6.5厘米,宫廷造办处匠人将外圈牙本质部分雕成海浪纹座,将其牙髓部分逐步剥离并细细雕琢成海上山岳造型。这类摆件在当时制作工艺颇费工料,可谓匠心独运之作。
古人言“象以齿焚身”,如同陆地大象一样,因为人类对獠牙的需求而捕猎,导致海象种群数量急聚下降成为濒危保护物种。2018年,中国正式实施象牙贸易禁令,包括海象牙在内的动物牙角制品也是国家严禁销售买卖的。今天的人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对文玩的喜好而罔顾国家的法律,造成野生动物的杀戮,而是应该回过头去珍惜那些已有古代艺术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