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寨惊艳的织绣服饰艺术

【中华收藏网讯】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苗族文化源自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涿鹿大战后,九黎部族惨败,其首领蚩尤被杀,战败后九黎余部开始从华北大地南迁,过黄河,跨长江,渡洞庭,进武陵山,唱着祖先们留下的古歌前行。历史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勤劳、勇敢、坚强、智慧的苗族妇女就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刺绣的方式在服饰上记录和书写自己漫长的千年历史。
苗族人的物质生活虽然非常简朴粗犷,精神生活却如诗如歌般丰富多彩。苗族人与天地、祖先、神灵,时时刻刻都在沟通对话,信仰的力量不断鼓舞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苗族服饰作为历史符号和文化符号的承载体,具有区别支系、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功能,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堪称“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图案与苗族美丽的故土景色、漫长的战争迁徙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视觉艺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为今人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苗族服饰也是苗族妇女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她们用神奇的艺术想象力、高超的织染绣技艺,把自己的审美理想用针尖和织机表达出来,在服饰上制作出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创造出一个个美丽奇幻的世界。苗族服饰的款式类型有贯首衣、交襟衣、大襟衣、对襟衣、斜襟衣、琵琶襟衣等,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各种形制的服饰在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为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苗族服饰有年龄和地区差异,盛装和常装的区别。盛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苗族女子在织绣世界里自由驰骋如天马行空,为自己、为家人精心制作节日盛装,还在暗地里悄悄地绣着自己心中的工艺品,就是“秘绣”。秘绣是不给别人看的,姑娘为自己做出一身精美的嫁衣,给未来的小孩绣制背带、花帽等饰物,一般是在出嫁前夕结束。出嫁时她们把这些绣品交给母亲保管,直到生了第一个小宝宝办满月酒时,才由娘家人拿出来摆在堂屋供众人欣赏。苗族织女还是“色彩艺术的大师”,苗族有三大方言区,有200多个支系。在清嘉庆年间《百苗图》等历史典籍里,根据他们服饰的主色调,有青苗、白苗、红苗、黑苗等“百苗”之分,苗家织女用矿物和植物染料,证明她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色彩美学观。
千里苗疆,山是主,人是客,好地方在山那边。苗家儿女都是在精美的背儿带的包裹中,在勤劳的母亲的后背上长大的,可以说:苗族人是“背儿带上长大的民族”,背儿带护佑着新生婴儿的平安成长。
苗族人把生活过成“彩色的艺术”,又把艺术织绣成“浪漫的诗”。苗锦在各地苗族生活中都很流行,宽的可做被面,最窄的只有一两寸,用途不等,常用于妇女服饰装饰、小孩背带,或用于日常衣被。苗绣是苗族与天地神灵对话的艺术,与传说中的悲壮迁徙相连。苗绣工具简单,针法多样、图案神秘,构图灵动,从配色到线条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苗族织绣服饰艺术地建构了苗族人关于宇宙、自然、生命的世界,生命同源,人生平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和谐,共生共荣。苗族织绣服饰艺术,不仅传承着千里苗疆独特的图案、工艺、风俗和文化,而且还通过织绣服饰回忆历史、品味人生,让生命获得审美的享受,在新时代苗岭的春天里,生命便有了存在的价值,服饰文化便有了传承的新意义。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