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中,那一抹鲜艳的红

【中华收藏网讯】在古代,红色象征财富和地位,是古代贵族青睐的颜色。
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工匠和商人们致力于寻找持久饱和的色彩。染工们则严格保守染色的秘密,他们用树根和树脂来制作令人满意的黄色、绿色和蓝色,从紫色海蜗牛体内提取为帝王制作衣服的紫色,但如何配制鲜艳的红色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多年来,欧洲最常见的红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红”,它提取自茜草的根部。但欧洲染工们并不满足于“土耳其红”,不断进行新的试验。他们曾试图用牛粪、腐臭的橄榄油和公牛血的混合物来提取红色,也尝试过用巴西红木、紫胶虫和地衣作为提取物,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16世纪以前,对于欧洲王室和贵族而言,获取红色的途径太少了,要么是一种叫“圣约翰草”的芳香植物,要么用亚美尼亚红,即一种用玄武土、赭石等矿物染料合成的红色。不管哪一种,制作过程都非常劳民伤财。
贵族们不断斥巨资以寻求更加鲜艳饱和的红色,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在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即今日的墨西哥城)发现了那醉人的胭脂虫红。
是从雄性胭脂虫体内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色调呈粉红至紫红,可以用来制造绯红色染料。据墨西哥织染专家分析,早在公元前2000年,墨西哥南部的中美洲人就开始使用胭脂红虫提取红色用于染料。当地的土著居民拥有养殖胭脂虫的成熟技术,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染料、颜料,甚至是药物。
当西班牙殖民者抵达特诺奇蒂特兰城时,红色无处不在。偏远村庄的居民用胭脂红虫和红布向统治者上贡。西班牙殖民者们很快意识到胭脂红虫的财富价值。
果然,欧洲染工一接触到胭脂虫,就无比兴奋,因为胭脂虫红的染料效力是圣约翰草的10倍,一盎司的产量是亚美尼亚红的30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他们所见到的最耀眼、最完美的红色。16世纪中叶,胭脂虫红已经在欧洲广泛使用并成为最赚钱的商品之一,到1574年,胭脂虫红贸易额已经超过15万英镑。
鲁本斯的画作《伊莎贝拉·勃兰特》体现了胭脂虫红丰富的可塑性。伊莎贝拉身后的墙壁被描绘成深红色,端坐的伊莎贝拉仿佛置身于微弱的光环中,她手中的《圣经》更是呈现出胭脂虫红的精致细腻。在鲁本斯高超的画技下,画中的一切栩栩如生。
直到19世纪中叶,胭脂虫红才被合成染料替代,但印象派画家们仍然继续使用这种红。高更、雷诺阿和凡·高的画作经分析都曾运用过胭脂虫红。雷诺阿的肖像作品像鲁本斯的一般鲜活,但作为印象派画家,他的肖像画融入了抽象的笔触。而高更擅用颜色,尤其是用红色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