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里收藏故事不可尽信
【中华收藏网讯】除了形制、款识这些明显的元素,书画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帮助藏家鉴别真伪。在一些有建筑物的画中,建筑的形制也体现了书画创作的时代。比如城门,宋朝的城门一般是方形的,而明代的城门是拱形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城门就是方形的。再看房顶的“鸱尾”,一般宋朝建筑的鸱尾是朝内的,到了清朝的时候,鸱尾是朝外的。宋徽宗的《瑞鹤图》里鸱尾都是朝内的。而清朝袁江的《梁园飞雪图》,屋顶上的鸱尾是朝外的。除了建筑以外,科举、服饰、民俗、时尚、政治、军事、重大历史事件、避讳等,这些相关因素都是在书画鉴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避讳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清朝。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当时很多的画家、很多的书法家的名字里面出现“玄”字的时候就必须要避开这个字。比如说,当时有一个画家叫王鉴,字玄照。后来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他就改名叫王元照,如果在康熙年间他所作的画里面还写“玄”字的话,那这一幅画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假的。因为当时的避讳非常严格,如果没有按照这个避讳来改字或者改一个笔画,最轻的处罚是被罢官、有牢狱之灾,最重的处罚可能会被诛灭九族、凌迟处死等,后果非常的严重。所以在康熙年间,很多画家都要特别注意到,尽量起名的时候不要有“玄”或者“烨”字。所以,在康熙年间的很多画家里面,如果你发现哪一个画家署款,或者题字和题诗里面出现一个“玄”字或者“烨”字,这个作品都极有可能是假的。
书画鉴定中,尤其是鉴定某一个人的作品的时候,有很多前人总结的经验,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比如明代宫廷画家林良,他的署款的个性被很多收藏家总结出来。“林”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他写这个字的时候左边的“木”要比右边的“木”粗、矮,而且“林”字和“良”字不连在一起,如果看到署款是两个“木”字是一样长短的,或者“林”和“良”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作品一定是存疑的。
书画鉴定还有一些非主流因素。所谓的“非主流因素”,就是说在书画本身以外的东西,包括材料、印章、题跋、著录和故事。前几年在拍卖行出现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当时某一个拍卖行卖一件傅抱石的作品,傅抱石的作品里面放了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表示出这幅画是经过50年代的画册所著录过的。而且这本画册是经傅抱石本人亲自编辑的,这就说明这个画册本身是可信的。既然这个画册是可信的,那旁边展出的作品也是可信的。当时有一个收藏家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过了若干年以后他把这个作品拿到拍卖行卖。拍卖行就不愿意接受这件作品,认为是假的。收藏家画册拿去,拍卖行的人看到画册后感到很惊讶。经过和图书馆的画册对比,才发现这个画册里面的某一页被掉包了。
至于收藏故事就更不能轻易相信了,鉴定书画的时候,故事是属于非主流因素,是不值得相信的。只有在确定这些画是真实的前提下,这些故事可以增加这些画的文化附加值。如果这个画的前提是假的,其他的故事都是不值得参考的。(梁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市场持续低迷 是古玩艺术品收藏最佳时机!
- 未来几年:哪些瓷器或会被市场看好?
- 古董市场货源危机已来临,手上的藏品可要藏好了!
- 这些收藏经验,都是无价之宝!
- 好好收藏吧!古物有灵性:迟早会给你带来吉祥好运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2025 收藏大变局:经济越低迷,越要重仓这 3 类藏品!
- 进入年中,艺术收藏迎来一波新高潮!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民间收藏的一线生机究竟在何方?
- 当代艺术品收藏:为什么说未来价值值得期待?
- 开放民间收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 收藏界“黑马”现身:1分纸币逆袭成“金疙瘩”,3.45万成交引热议
- 国家要让文物活起来:藏家也该盘活自己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