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山寨收藏大览
【中华收藏网讯】清宫里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皇帝使用或收藏的,它一定是宝物。相信有这种想法的老百姓绝对不在少数。但实际上,清宫藏品鱼龙混杂,珍品虽多,山寨假货也不少。
乾隆收藏的《谢赐御书诗表》系赝品,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了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书画如此,瓷器、金石等收藏出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清宫文物时,发现有很多“大明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很穿越不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清宫里的清代瓷器大多是官窑所产,怎么能容许出现如此错误?但是经过专家鉴定才发现,这些瓷器大多都是清后期私人烧制的仿冒货,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假货。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要问,这么多假东西是怎么流入皇宫的呢?难道入宫之时就不作辨别吗?当然不是,鉴定肯定要做,而且也还算严格,只不过既然鉴定都是人做的,难免就会出现人为问题。这些人为问题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类情况。一是清宫收藏中有些是前朝遗物,有些是入清后大臣们的贡品。虽然当时也作鉴定,但走眼的时候很多,因此一开始收藏就将赝品当成了宝贝。据史书记载,康熙时期的名宦高士奇,深受皇帝信任,于是为报知遇之恩,高士奇常常拿些名画充贡。但是等到他老了,写了一本书叫《江村书画目》。人们才知道,他藏的画共有九类,其中有所谓“永存珍秘”的,都是真品,往往自己保存,绝不示人,而呈送给康熙的,有不少题写着“赝迹且值极廉”,这老小子的心机套路都挺深的,胆子也够肥的。
别外一种情况就是太监们的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清代的太监权力虽然不如过去那么大,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多贡品、珍玩往往都经由他们调度。于是,一些既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的朝臣,就想办法拉拢太监,给太监一点好处,将进呈皇帝的礼单写得很贵重,实则只是买点假货交差。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馆建立之初,里面留用着一个叫陈子田的老太监。据他回忆,在慈禧太后时,大臣们假如只准备了一个价值二百两银子的礼物,如果再给太监二百两银子,那么这件东西的真假、好坏,就都再不用理会,太监们自然会将一切摆平。清宫的太监不但善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滥竽充数,更是善使移花接木之计。特别是清代中晚期以后,在内忧外患面前,皇帝们顾不得宝藏古玩,制度监管日渐宽松,这就为太监盗宝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于是,很多太监互相勾结,将皇帝所收藏的珍宝拿出去卖掉。为了掩人耳目,就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回古董摊上的假货搪塞。
据有关档案记载,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永寿宫见到几只大木箱,按照题签说明,里面应该全是吴道子、张僧繇、范宽、李唐等人题款的名家名画。然而,等打开箱子才发现,所有东西都是黑乎乎的一片,都是清晚期的仿冒品,而且仿冒质量非常低劣。当时专家们推断,这些东西连同那些“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很可能是太监们弄虚作假的结果。可见,皇权貌似不可一世,其实也好糊弄,也很可怜,因为人人都在糊弄它、应付它。
还有就是皇帝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皇权之下,皇帝老子说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真的也是假的。清宫里曾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乾隆时期有位臣僚追随皇上多年,乾隆爷见他办事老练,就给了他个做外官的机会。要知道当时的外任官收入丰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肥缺。见皇帝这样青睐自己,这位仁兄当然很是感动,于是就利用闲暇,收集了十多幅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画献给皇帝。可是乾隆只看一眼礼单,就大笔一挥写道“假的,不要”。当时,这位仁兄就蒙了,不明白为什么,很是郁闷,后经多方打听才如梦初醒。米芾一字千金,存世作品又很少,一次能买这么多,乾隆爷当然不相信。乾隆皇帝虽然眼光独到,但看走眼的时候也很多,他所认定的很多真迹,后来证明就都是假货,而被他厌弃的诸如《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倒恰恰是传世珍品。再举一个例子。据档案记载,清代内府里曾藏有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楷书作品《谢赐御书诗表》,但是这幅字当时竟然有两个传本,内容也都一样,而且均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字字端严劲实。当时,人们对此问题并未太多留意,故也无法作出翔实分辨。因此,其中有一幅字就很轻易地被乾隆皇帝赏给了自己的皇六子永瑢,清末又流传去了日本,被日本收藏家所获。剩的一幅则一直留在清宫,并被乾隆皇帝刻入《三希堂法帖》。百年之后,专家整理清宫遗物,才发现留下的这幅字虽也有一定文物价值,但恰恰是赝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