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还有第五宝?
【中华收藏网讯】这件小巧精美的北宋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水盂(图1),水盂高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2.4厘米,口微敛,圆鼓腹,矮圈足。胎壁薄而轻盈,器型规整,做工考究,器物内外均施青白釉,釉面肥腴而匀净,是典型的景德镇湖田窑“湖水蓝”釉色,用“温润如玉”来形容,毫不为过。水盂的足底部(图2)不施釉,可窥其胎体,洁白、坚质而细密。

水盂,又名“水丞”,是传统文人书房中盛水的小器具,以便研墨时向砚池内注水,类似的还有带有流口的砚滴、水注等,因为研墨时需要的水是很少的,所以这类器皿都十分小巧。据考,水盂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至迟到西晋时,瓷质的水盂已相当流行,如西晋较为常见的蛙形水盂,将水盂塑成青蛙造型,有的还可从蛙口中注水,颇有意趣。
在收藏界有人称“水盂”为“文房第五宝”,是古代书房中除笔、墨、纸、砚外最常用的文房用具。因其多小巧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情趣,故而在文玩类中属于高品位的收藏品。就这件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水盂而言,虽无任何纹样装饰,但却以圆润的器型和极纯正雅洁的釉色取胜,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风尚,宋瓷的至纯、至雅尽显无遗。所以,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器物,依然被专家们评定为二级文物。
这件青白瓷水盂,195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小浦乡的一座宋代墓葬中,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墓志一盒,墓志盖面上刻“宋故宣德郎冯君墓铭”9字篆书,墓志内容是其女婿,也是北宋较有名气的书法家李图南所书。根据墓志记载:冯君名安国,慎县知县,元祐二年(1087)闰八月二十四日卒于维扬,大观元年(1107)九月一日葬于合肥县小蜀山太平乡。”查宋代郑樵的《通志》可知:宣德郎为隋代创置的官名,唐宋时期沿用,为七品官员。依墓志所记,冯安国为慎县知县,这与宣德郎七品官员是相衬的。

这件水盂制作精细,显然不是专为陪葬的明器,而应该是这位宣德郎生前文房中所使用的心爱之物。因为这是一座纪年墓,那么可确知此青白瓷水盂的生产时间不迟于元祐二年(1087),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提供了很好的断代标准。景德镇窑是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北宋前期青白瓷生产处于初期阶段,其釉色往往泛黄,釉面较干涩,不是特别美观。而进入北宋中晚期以后,景德镇窑青白瓷质量大为提高,特别是这一时期景德镇湖田窑产品,釉面极其滋润,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的湖水蓝釉色极具玉质感,而这件明确纪年的青白瓷水盂就是很好的例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