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剔犀

剔犀为雕漆的一种,与雕漆的其他品种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明黄成《髹饰录》:“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带朱,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划、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卷八:“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俗谓之枣儿犀。”故剔犀又俗称“枣儿犀”。北京、山西以及古玩行将其称为“云雕”。制作方法为用二种或三种色漆在胎骨上用一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色层,再换另一色漆刷若干道,这样有规律地由两种色层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云钩、回纹、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达到富于变化的装饰艺术效果。剔犀以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剔犀的出现不晚于唐代。剔犀漆器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元代剔犀作品极少,以张成所制剔犀云纹盒为最精,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纹饰简单质朴而粗厚圆润,刚劲而有力度。但明代剔犀制器因不带款识,故鉴定起来要困难一些。明代剔犀有黑面、朱面两种,器型有小圆盒、二层盒、圆盘、葵花形器、盏托、执壶等。
    上一篇:揩漆
    下一篇:云雕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