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九朽一罢

九朽一罢原指画人物的一种技法,后也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1词语出处
宋·邓椿《画继·三·岩穴上士》:“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罢者,毕事也。”自邓椿提出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极其重要的理论,对人物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2手法特色
九朽一罢,中国画术语。古人说: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即先以朽笔(如柳条木炭)钩划形状,数次修改,故曰。“九朽”《“九朽”谓其多次);继以墨线描成,故曰“一罢。”北宋周纯则以书法“落笔便成”而主张绘画亦要“一气呵成”;“书画同一关捩,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耶?”但清代盛大士却认为:“今人每以不用朽笔为能事,其实画之工拙,岂在朽不朽乎?”(《溪山卧游录》)
3创作方式
“九朽一罢”的创作方式往往以牺牲写意画的特质为代价。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应该充分理解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 继承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灵魂,以“化机”达到自由的境地。宋人邓椿在《画继卷三·岩穴上土·周纯》中这样描写:“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助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而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罢者,毕事也。”清人沈宗骞还进一步阐发:“古人有‘九朽一罢’之论。九朽者,不厌多改,一罢者,一笔便了……且九朽一罢之旨,即是意在笔先之道。”(《芥舟学画编》)这种“意在笔先”、“九朽一罢”的创作手段曾经在中国画历史中延续繁衍,占据着主要地位。
    上一篇:硬黄
    下一篇: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