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外拓

外拓:指笔意开展。所谓“筋(筋力)胜之书。”唐虞世南《笔髓论》云;“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内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搅吐纳,内转藏锋也。”
1外拓的概念
近人沈尹墨《二王法书管窥》认为:“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弛沈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一般书家认为王献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属“外拓”。沈尹默还认为:“《郑文公碑》、《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刁遵志》、《崔经邕志》等,李世民、颜真卿、徐浩、李邕诸人所书碑,则是属于“外拓”一方面。
“右军内厌扰,大令外拓”之说,是由元代袁裒提出的。他在《总论书家》中说:“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始复大变,右军用笔,内厌扰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此后,内厌扰、外拓逐渐成为一对使用频率颇高的书法术语。
2探析外拓、中行、内擫三大笔法内理
摘要: 拓、擫实质上指的是运笔时两种对立的力,这两种力是在中行基础上分裂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书画运笔最基本的两大力向元素。拓、擫两大力向元素在阴阳相生转换原理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内擫、中行与外拓三大基本笔法,造就了阴风神、中和、阳华壁三大主体风格,继而三大基本笔法统一合成为至上的无法。
拓、擫这两种力的原理与物理力学中的向心力与离心力是相通的,人在运笔书写时受客观意向力与主观意向力两种力的共同作用,当客观意向力占主导时运笔力向基本走在线条中央位置,产生“力在画中”的中含效果。反之主观意向力作用大的时候,运笔的力向则以中行轨迹为轴心发生外拓、内擫两种力量交互作用,令笔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变化与拓廓,形成线条上下、左右力量的虚实变化,产生差异性的线条表现和本质地。拓、擫的笔法实现了笔画从阴阳冲和状态转向偏执一隅的个性化发展,这是书法作为艺术存在的前提。
关键词: 外拓 中行 内擫 运笔力向 阴阳相生 阴阳转换
    上一篇:屋漏痕
    下一篇:筋书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