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不温不火中领跑
【中华收藏网讯】不温不火中领跑“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龙泉青瓷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就在去年,一场“远山晚翠——龙泉青瓷精品展”被业界称为继2015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影响广泛、学术背景深厚的艺术大展。而今年的1月9日,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了龙泉古瓷专场,在艺术品市场仍旧调整之际,平添一抹春色。新金融记者专访自得堂主人、收藏家冯玮瑜,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理事、资深古玉鉴藏家杜平一同剖析龙泉青瓷收藏的前世今生。
“龙泉热”姗姗来迟?
新金融:龙泉青瓷的市场与收藏在宋元明时期就极为盛行。而纵观近年来的中国瓷器拍卖,龙泉窑瓷器的行情涨幅较为明显,业界很多人认为形成了一股龙泉瓷器热。对此,你怎么看?
冯玮瑜: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收藏群体也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近年一些学术团体和收藏机构,对隋、唐、宋、元时代窑口生产的老窑器进行研究,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办研讨会,举办展览、出版相关图录等等,引起了市场对老窑器的关注,加深了藏家对老窑器的认识。近一二年来,宋元时代的瓷器在市场上有整体向上的趋势,例如个别建盏就拍出了天价,从而带动收藏群体对老窑器的追捧,特别是宋元时代的龙泉瓷器,作为老窑器的一个重要窑口,也水涨船高,市场价格上升趋势明显。但目前艺术品市场还在调整过程中,流拍也不少,很难就单一瓷器品种形成较为浩大的热潮。
杜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龙泉热”或者说“宋瓷热”是姗姗来迟的。需知在清代或者民国,龙泉青瓷一直就是收藏重点,深受海内外藏家的青睐。
新金融:“龙泉窑无大器”之说,似乎让龙泉青瓷流传下来的东西以小件文玩类居多,这是否意味着大件龙泉青瓷更具收藏价值?
冯玮瑜:“龙泉窑无大器”的说法并不准确。一件直径为40~50厘米的大盘,高度为30~40厘米的大瓶,时有所见,并出现在苏富比、佳士得、嘉德等大拍卖行,大英博物馆也收藏展示过40多厘米的龙泉大盘。除了明初一段时间,龙泉窑生产的均是民窑器,产品是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瓷器,例如盘、碗、香炉、花瓶、明器等,文玩类反而较少见。收藏讲求的是真、精、稀,价值体现在历史性、稀有性、艺术性上,器物本身还要具有美感,具有时代特征,所以不能一味认为“大件龙泉青瓷更具收藏价值”。
杜平:其实这是谬误,首先,文物艺术品收藏不以大小论英雄,而是以器物背后的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进行认定。设想如果一件大件的瓷器,粗笨、工艺也不精湛,它就比不了小而精致的瓷器。只有具备艺术美学的艺术品才会更受追捧。
新金融:在近些年的艺术品拍卖中,宋元龙泉精品早已徘徊在千万元价格区间,然而,拍场似乎总是有“重景德镇青花,轻龙泉青瓷”的现象。这是为何?
冯玮瑜:拍场上出现的景德镇瓷器大部分是官窑,专门为皇宫的使用而生产,是集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而生产的最好产品,而且不合格的要打碎挖坑掩埋,不能进贡,更不得流传于外让宫廷之外的人使用,这是有明文规定的。可见景德镇官窑瓷器其不计成本地生产,精益求精。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