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春秋战国铜镜制作

  在考古学中,古代青铜的概念与现代青铜的概念有所不同;现代工业中的青铜包括较广,如铝青铜、锰青铜、硅青铜、磷青铜等等,而中国古代在战国之前,人们只能从矿石中提炼出金、银、铜、锡、铅5种金属,被人们称之为“五金”,尚不能从矿石里提炼“五金”以外的金属;所以,古代青铜的概念,只是指铜(Cu)、锡(Sn)、铅(Pb)三种金属原素的合金。一般不以纯铅为器,(冥器除外)所以,铅一般作为添加剂使用。
  在以铜为主的青铜合金里,如果锡含量高,我们就称其为“锡青铜”;如果合金里铅含量高,我们就将其称之为“铅青铜” 。在青铜时代里,人们铸造铜器的合金配比,是按照器物的几何形状及其功用,来确定合金里应加入的锡量及铅量;因此,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里,有锡青铜与铅青铜之分。
  战国时代处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末期,战国的先民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后,早已对各种不同几何形状的铜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合金,有了理性的认识。
  一般认为,《周礼·考工记》为战国时代的著作;因在《考工记》中出现一些齐地的方言及山东的水名,郭沫若先生则进一步认为,《考工记》当是战国时代齐国的著作。在这篇文献之中,对于铸造各种青铜器物的合金配比,已有明确的记载,在《冬官考工记第六》中曰:
“攻金之工,筑氏(执)<挞>下齐,冶氏(执)<挞>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含锡量为24%的青铜合金,分别浇注到唐代的海兽葡萄镜范及战国的四山镜范里,其结果是,唐海兽葡萄镜可稍加小心地正常加工,而战国的四山镜在铸后的加工中,就需格外小心,稍不留意,镜体就会破碎。究其原因,两镜的合金成分虽然相同,但唐代的海兽葡萄镜是高浮雕、高镜缘,从金属力学角度看,这种几何形状的镜体较之平板式的战国镜镜体耐冲击;而战国镜的镜体几何形状绝大部分为平板式镜体,在相同合金条件下,其耐冲击力远不如后代各朝的铜镜。因此,战国镜的青铜合金的含锡量,应普遍比后代铜镜稍微偏低,以不超过22%为宜才合逻辑。
  在战国时代里,其铜镜合金的含锡量,应低于战国以后其它各时代铜镜的含锡量,如果战国铜镜合金中的含锡量超过了23%,其铸坯的铸后加工就会难上加难。从许多学者对古铜镜所作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在一系例各时代的铜镜合金成分中,战国镜的含锡量普遍偏低,一般为18%至21%左右。
战国时代的人,不可能看到后代青铜镜几何形状的变化,同样看不到因镜体几何形状的变化,而使得铜镜合金配比值的变化,因此,战国时代的记录,只能按照他们当时的流行工艺来记载。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