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青铜器的种类

 

青铜器的种类

1.“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有垂环,变化较多。

2.“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流行于商代早期到春秋晚期。

3.“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晚期到春秋中期。

4.“觯”(音质)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5.“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6. “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7.“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8.“矛” 刺兵,用于刺杀。矛头由身、骹两部分组成。流行于商到秦时期。

9.“斝”(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流行于商到西周早期。

10.“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11.“鬲”(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春秋中期后十分盛行。

12.“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等多种形状。流行于商代,到汉代以后都有。

13.“铙”(音挠) 乐器。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锤敲击。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使用。

14.“盉”(音禾)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盘之间有链相连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时期。

15. “盘”是一种水器。形制较小的盘也用于盛水洗手,大型的盘则可用来洗浴。一般是浅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16. “戈” 勾兵,由戈头、木或竹柲,柲冒和铜鐏四部分组成。有直内戈,曲内戈等几种形式。流行于夏到战国时期。

17.“刀” 作为兵器, 或作为工具。流行于商早期或西周中期。

18.“兕觥”(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由流和鋬,盖做成兽头或象头形。流行于商晚到西周早期。

19.“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夏商周三代.

20.“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21.“匜” (音仪)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22. “圃盨”铜簋体圆深腹,双兽耳,方口唇,圈是,颈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凸兽首,左右均饰兽面纹,足饰兽面纹。

23.“铎”(音夺)铎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音。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 “豆” 成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5.“玺印 ” 秦代时皇帝印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汉代又称“章”和印信。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佳证。

26. “炉” 焚香用的。上有盖,下有底座,盖上常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动物。

27.“镜” 照面用的。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除圆镜外也有方形镜、菱边镜、葵边镜或带柄手镜等。

28.“鼓” 用于占战争指挥进退或用于宴飨乐舞中。有横置的两面鼓,也有筒状,底中空形的。历史较早,商周时期始用。

29.“胄”(音宙)作战时代的盔,又称兜鏊。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胄顶有插缨饰的管。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30. “剑 ” 属于短兵器,可手持和佩戴。有身和茎两部分组成。流行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31. “缶”(音否)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缶。流行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

32.“盨”(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34.“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35.“簠”(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36.“敦”(音队)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原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敦。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37.“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流行于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38“觚”(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形。流行于商早期到西周早期。

  39.“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流行于商晚期。

  40.“钲”(音征)行军乐器,也叫“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用时口向上,以锤敲击。西周晚期以后,十分流行。

  41.“句鑃”(音勾吊)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形似铎,体较长,用时口向上,以锤敲击。战国时期使用,流行时间较短。
  42.“錞于”军队中使用的乐器,又称錞。形如上大下小的圆筒,上有钮,钮常作虎形。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到西汉前期。

  43.“戟” 是戈矛合体的兵器。兼有勾刺两种作用。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44.“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夏商周三代。

  45.“弩” 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就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构建包括牙、郭、望山、悬刀。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汉代。

  46.“镞”(音足)即箭头。有双翼和三棱等多种形式。从夏以后,直到秦汉以后都有发展]。

  47.“軎”(音卫)和辖(xifi音侠) 车上部件。軎呈长筒形,套在车轴两侧。軎上和轴端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形的辖,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

  48.“衔” 即马嚼子。一般由两根铜条组成,铜条两端各有圆环,一端互相联结,另一端在马咀外侧,有辘与之相接。辘作圆形或方形,中央有孔。

  49.“毂”(音古) 安装在车轮两侧的轴上。

  50.“轭”(音扼) 一首两脚,作人字形分叉。轭首系在车衡上,轭脚架在马颈上。

  51.“銮铃” 车上饰物。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方,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扁圆形的铃,下部为长方形的座。

  52.“当卢” 马头部饰物。比较多见的一种中部略圆,一端延长,一端分出两角。

  53.“马冠”系在马额上的饰物。一般作兽面形。

  54.“犁铧”即犁头。形状一般呈等腰三角形,近似近代木犁上的铁铧。

  55.“锄”除草疏苗农具,古代也称为耨。形似铲而较宽,有銎可安曲柄。

  56.“镬”破土起土农具,古时也称为镨。体较长大,顶端有长方銎,可安柄。

  57.“锛 ”古亦称斤。砍削木料的工具。

  58.“尺”计算长度的工具。

  59.“量”计算体积的量器。有长方形、长圆罐形、椭圆形、圆形、方形等形状。

  60.“俎”(音祖) 切肉案子。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

  61.“熨斗” 熨烫衣服的用具。圆腹、平底、宽口沿,有长柄。

  62.“锭斗”用于温羹。器身作盆形,下有三足,附长柄。

  63.“带钩”扣拢腰带的钩。常见的有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圆形和兽形小带钩。

  64. “慊”收割农具。一般为弯月形。

    上一篇:子仲姜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