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远古时期人类艺术家制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艺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然而,它却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容器。

基本信息

  【器物名称】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
  【材质类别】陶器
  【制作年代】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
  【文物原属】中国故宫博物院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型规格】高29.5公分,高21.6公分,最宽16.9公分

相关资料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豫东地区也有零星发现。
  陶鬶是的汉口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故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古代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型原理作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饪时间的作用。由于它的器型独特,后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国所有白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观,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的,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的出现表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器物功用

  鬶是烧水容器,距今约6300~4500年。鬶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盛行,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后期演变为酒器。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鸟嘴形流口,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饰两个对称的乳钉形凸起。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