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窑变花釉

仿钧釉的一种。又称“钧红花釉”。在已经烧成的钧红瓷上再上一道钧红釉,然后滴涂熔融温度较低的含铁、钴、锰面釉于其上,还原焰在1280—1320℃高温下烧成。烧制过程中,各种色釉产生垂流,在红色底釉上自然形成许多蓝白交错的颜色,画面有的象节日礼花,有的象图案,无所不有。见于清景德镇窑。

钧釉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钧窑是应用铜红釉最早的窑,釉色丰富多彩,并创造除窑变花釉。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蓝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经测定,钧釉是在1260——127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钧釉的色泽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钧釉的发展史

  景德镇的窑变花釉,出现于宋代,当时“荧或缠变,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到明代还是如此,《豫章大事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所以传世的窑变色釉也自然少见了。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色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变成种种形式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清代的陶工则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窑变”便成为新色釉品种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市建国瓷厂等厂家和陶瓷研究单位不断创新了各种新式花釉。

底釉配方

  氧化铜0.5%、长石13.39%,陈湾27.97%,寒水石2.4%,玻璃粉35.56%,烧石英4.39%,釉灰13.39%,氯化亚锡2.4%,外加食盐0.5%用作悬浮剂;面釉:铅晶料28.9%,烧料5.78%,窑渣65.05%,食盐0.27%

制作原理

  此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制釉料(叫做花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方与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其工艺过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重沽一道钧红釉,再在其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是用含钴,铁,锰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注意疏疏密密,粗粗细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焰气氛烧成。
    上一篇:西汉彩绘陶钟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