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青铜羽纹簋

羽纹簋(战国晚期青铜食器)
簋是古代盛放煮熟的黍、稷、粱用的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古人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抓取食物。附图中这件羽纹簋,是战国晚期楚贵族使用的“大碗”。它的造型、装饰与西周、春秋的铜簋相比,可谓是体貌不佳,但却榜上有名――国宝级文物。因为,它有确切的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造型、纹饰能够代表一个时期的工艺铸造水平;传世少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以后就很少见了。簋的形态变化最多,商代青铜器表面遍布各种装饰,复杂的纹饰有神秘的宗教内容,凶恶的神兽形象令气氛十分恐怖。西周铜器纹饰舒朗粗阔,形体较大,以动物为器形的增多。春秋作品重视形制轻巧和纹饰简练,减少了商周纹饰的繁复和威严。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形状和装饰大胆突破神秘的传统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现实感。安徽寿县出土于战国晚期楚王墓的羽纹簋就是其中的一件。
羽纹簋高29厘米,口径23.5厘米,方座24厘米,重6.8公斤。体如豆形,直口浅腹,圆拱盖,盖顶分立4个云形钮,腹部设有4个窄扉棱,高圈足,下连铸矮方座。盖、腹、足、座,通体均饰羽纹,简洁朴实。方座簋出现于西周早期,是周礼中重要的礼器,铸造精致。沿用到战国时期,其间形制变化很大,如羽纹簋,制作粗糙,不求精工,只图效用。这种变化是由“脱去传统之束缚”,社会意识形态进入理性主义新时期的结果。因而,象征奴隶制的代表神权和政权的礼器簋日趋少见,反映礼崩乐坏的事实。羽纹簋装饰纹样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
该簋是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共出土4件,都是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后就地铸造的。其他3簋比羽纹簋略精致。羽纹簋是青铜簋衰败消亡的最后形态,地方特色鲜明,现实内容丰富,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定为国家一级乙等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