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真金白银背后的价值
在“真金白银”领域,金银锭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据了解,中国嘉德将在本年度秋拍钱币部分首次为藏家开辟金银锭专题拍卖,专场中推出各时代、各地区的金银铤、金银锭近500项,从一两至50两,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用途广泛,可见金银锭已经成为当仁不让的收藏新宠。
金银锭不仅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一座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库。黄金自东汉以来已少见流通,逐渐丧失了货币性质,而白银的地位则日益提升。宋代以来,银两虽已是政府财政收支最重要的货币单位,但政府对银锭的铸造却不加干预,任凭民间自行铸造。至清代,银锭在各地区、各行业均有其行用的平色标准,为相互流通造成了很大障碍。这一落后而缺乏效率的使用状况,注定了银锭被淘汰的命运。
据考古资料记载,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可推至春秋中叶,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统一币制,中断了我国银铸币史的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统一时期,用银量大大增加,其在一定范围内被用作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南北朝的部分地区以金银钱或金银块为货币,并一直沿袭到隋唐,这种流通的银块在隋唐被称为“银铤”或“银饼”。入唐后,因铜钱短缺,民间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成为比较流行的现象,政府的财政开支也开始用白银支付。唐代白银的计量以两为单位,还把白银铸成钱,银两的货币地位日益巩固。在宋代、金代,人们仍旧称之为银铤,在政府的财政收支中使用得更加频繁,在民间生活、经商中的使用更加普及。元代时,曾铸造五十两银锭,背面凿以“元宝”二字,由此产生了“元宝”称谓。明代初期,一方面,出于推行纸币制度的需要,政府对白银的使用屡行禁令;另一方面,明初统治者也大量用银。至明末清初,白银一直伴随着铜币流通使用。另外,白银在清代还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国际货币职能。但从清中期以后,在中国长期使用的银两货币制度开始逐渐走向末路。随着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的实行,银锭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金银锭逐渐引起广大收藏家所青睐,尤其是近五六年,更登上了拍卖市场的舞台。基于金银锭的不可再生性和数量稀少等特点,拍卖市场呈现出猛烈的上涨趋势,价格随之上扬了5倍以上。何况好品相的锭十分难找。此外,一个沉甸甸的10两银锭也不过几万元,性价比最为合适。有关专家提醒说,买金银锭收藏品毕竟不是买实物金银,应多从文化内涵、经济税收史料等角度来挖掘其价值,而不要盲目下手。据了解,此次中国嘉德推出的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50两银锭、明代内承运库花银25两银锭、金代明昌三年盐税50两银铤都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财政、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颇具收藏价值。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