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北京石刻博物馆将修复14件珍贵石刻文物


元代石卧马存在断裂裂缝、空鼓、风化剥脱、残损及污染


记者昨日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获悉,本市将于近期启动对14件珍贵石刻文物的修复。这些石刻文物包括石碑、石刻、石雕和建筑构件,用途不同,风格各异,在石刻文物中颇具代表性。其中,最珍贵、年代最古老的是东汉时期的捧盾石人。


  据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介绍,这14件珍贵文物的创作年代从公元二世纪到十九世纪不等,包括浮雕童子戏莲门框、守墓石人、石麒麟、石卧马等,是从博物馆的千余件藏品中筛选出来的。在历经了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和人为劫难后,目前这些石质文物已经渐渐显露出种种老化残损的状况,如风化、断裂、缺失、斑驳等。此外,还有部分艺术文物的表层已经出现被粉化、空鼓、剥落或者修复不当等问题。


  王丹表示,这些损坏需要艰苦和细心的修复工作,包括清洗和表面加固,以及重新修整等。“保护修复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推迟石质文物的风化破坏速度,最大限度地将石碑石刻主体及其所赋存的历史信息留给后人,使中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据了解,2012年底至2013年初,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推荐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获得了美国银行的资助,确定了14件首批保护的石刻文物名单。美国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黄健昨日表示,此次赞助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修复保护14件重要石刻文物,是美银美林2013年在全球16个国家开展的24个艺术保护项目之一。


  “由于文物保护及修复费用不菲,在博物馆本身已经很紧张的预算中会占用很大的比例,因此,对文物保护项目的资助将变得越来越关键。我们很荣幸能借此机会,赞助对中国具有重大历史及文化意义的文物保护项目。”黄健表示,修复启动后,美银美林将持续对修复的进展和成果进行跟踪,保证14件文物得到完善的修复和保护。


  据悉,引入非国家拨款的资金对馆藏文物进行修复,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来说是首次。但在北京文物系统而言,这种做法已经不陌生。据北京市文物局对外联络处处长王昕介绍,这是美银美林第二次资助北京文物修复,2012年首都博物馆《清敕修大藏经》经版的修复也是在其资助下完成的。


  对话



  尽量给后人修复留下空间


  对话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


  记者:这些石刻文物大都不是第一次修复了,如何保证此次修复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王丹:的确如此,以前石刻文物修复中大量使用水泥,但是现代科技发现,水泥中带有的碱性物质,很可能会侵蚀到文物里面去,影响文物安全。还有一些文物当时修复的时候工艺粗糙,比如这次要修复的“捧盾石人”,底座上覆盖了很多褐色的物质,经过技术检测这些褐色物质就是当时粘贴石材的胶水,流出来后对文物造成了二次损害,我们会在这次修复中尽量将其清除。


  此次修复我们本着最小干预、保存历史真实性、可再处理的原则进行。针对这14件石碑、石刻、石雕和建筑构件,我们进行了病害的分析检测,进行了强度和自由吸水率的现场测定。今后将在此基础上,选择清洗材料和保护材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试验评估,最终筛选出适合这些石碑、石刻的保护材料和技术,确保本次保护工程的实效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修复工作将会量力而行,一些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能达到的难题,我们会暂且保留不做改变,给后人的修复留下空间。


  记者:石刻文物修复与其他文物相比,难点在哪儿?


  王丹:石质文物的修补要使用石粉等接近材料。石质文物一般块头都比较大,又大多存放在室外,受到的侵害较多,所以修复的体量会比较大。所有的修复材料和工艺只是对文物起到延缓风化的作用,不能完全杜绝。文物的修复不是要修了以后让人看不出来,而是要通过修复,延长石刻文物的保存时间,否则就变成文物造假了。修复过后要让人看出来是修复过的,但仍然很协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