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书札作伪基本行为与动向
当前书札作伪基本行为与动向
代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投资和投机成分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套用股市中的一句行话,现在艺术品市场已呈现出围绕具体“板块”和“题材”做文章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历代名人手札(或书札、函札、手稿等)不仅从某个方面留存了作者的时代烙印和生活轨迹,也折射出其思想认识或学术见地,因此大多具有比较高的历史、学术和文化价值。而且由于手札书写的率意性,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古往今来就有不少经典作品。因此名人手札近几年备受投资收藏家的青睐垂注,成了炙手可热的一个题材方向,于是对其作伪造假现象也就开始猖獗起来。不久前,某权威出版社出版了现代一位书法名家手札的图书,其中真伪问题就受到其后人和弟子的严重质疑,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我国艺术品市场监管与诚信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
作伪对象――现已涉及到政界、军界、知识界、文艺界、经济界等各个领域,但尤以近现代政界和书画界名流贤达的手笔为主。由于相距年代较近,作伪、仿造起来更为方便一些,因此作伪者往往乐此不疲,赝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市面。
作伪技法――目前是高、中、低仿各路人马都有,相应赝品所出现的市场交易领域有所不同。其中高仿手札多出现在拍卖会上,并从纸张、书写等方面已出现专人分工协作现象,更增添了专家鉴定的难度;就名人手札作伪内容来看,主要有依照“母本”完全摹仿、部分摹仿或完全杜撰内容等形式。由于艺术品市场如同股市,始终不断地有人进出,新人入市者交点学费总是难免的,加上市场领域监管乏力,因此一直存在着“击鼓传花”现象。完全摹仿“母本”的赝品,主要蒙骗的是一些缺乏学术支持的初入市者,以及对相关历史人物缺乏深入研究的人。
作伪动向――一是有些作伪者针对一些名人早、中期的生活情况不如晚年功成名就后为社会所瞩目,争相作伪这一时期的手札,因为甄别起来难度较大;二是利用名人之间的交往友情、轶闻逸事等,编造一些相关的内容函札以图瞒天过海,坑骗投资收藏者;三是利用名人的一些难言之隐或难以齿口的事情,如家人工作调动、请求他人帮忙办事等,刻意编造手札内容。由于这些真实情况一般很难完全为从事历史人物研究者所掌握,因此也成了历史鉴定的空白点。南京地区就曾出现过这类现象。
目前不少有钱者出版书籍比较容易。因此有人便利用一些出版社的招牌名头,自行出资公开出版刊登赝品图片的书籍,或在权威美术馆、博物馆举办赝品展等,企图以此为这些赝品换得个“真品”身份。近年来虽然这些问题媒体多有揭露,但因缺乏制约机制仍然屡屡再现。至于当前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些交易黑幕,那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以营利为目的名人书札造假,出现得很晚,近些年见到的清以后名家书札赝品,一般以书画家的居多;即使是文人骚客,多半也以书画名世,近代的如刘墉、林则徐等;现代的则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以及黄胄、丰子恺等。近年来的一些名家书画、书札展览中,常有伪品出现,贻误后人。实际上,造假者是把书画名家的书札作品作为书法作品仿制的。正是因为名人书札的投资潜力大,市场上的赝品也不断冒出,近些年来更有甚嚣尘上的趋势。
名家书札的收藏,作为一项收藏门类,得到追捧,是这十几年来的事情。之前,由于专门收藏名人书札的人甚少,因此书札的市场价格很低,几乎没有赝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许多投资者把目光转入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一度火爆,本来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名人书札也开始走俏起来。与此同时,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开始制造了大量名家书札赝品。起初那些制假贩假者,“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不轻易兜售书札赝品。前些年,我曾经接触过几个时常卖一些假书札的小贩,他们一般不把假书札卖给熟人和老主顾。按他们的说法,假货是糊弄没有眼力、但兜里有几个闲钱的“傻冒儿”。其中最可恶的有三二人,六亲不认,专门杀熟。有时是自己制造赝品,有时是从一些缺乏操守的三四流的书画家那里进“货”。他们会精心设计圈套,一步一步地引诱那些热衷于书札收藏的人,或者刚出道不久的小商小贩钻进去;只要你一时看不出他卖的是假货,他就狠狠地“宰”你一“刀”。
辨别书札的真伪并不难,最关键处,是要熟悉书札作者的用笔风格,也就是说,要熟悉书札作者的“字”!名人写字,有各自用笔的风格。如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书札几乎都是行书体,字体狭长,高博典雅,又颇具金石味。从用笔和字体上鉴别真伪,有几点一定要注意:一是从书札通篇整体上观察。书札写作行书或行草居多,运笔笔速较快,作品整体气韵贯通。而制假者制造的书札,只能做到字体摹仿相似,但整体上不可能行笔匀速流畅,会出现断笔、拘谨、呆板等破绽。加上造假者大多功力有限,时有败笔、弱笔以及俗笔等现象出现。二是从墨气上鉴别。仿品墨气浮,有明显的光泽,甚至还带有墨香味。旧作墨气沉,随着年代的推移,越久远则越深沉,且无光泽,有明显的陈旧感。三是看有无错字、别字。如果我们鉴别的是一位晚清或民国时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人书札,里面出现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较多文字为只有新中国文字改革后才有的简化字,不用问,必是赝品无疑。
其他鉴别依据尚有信札的来源,或为出处。这是鉴别书札真伪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是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来源相对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如我许多年前遇到的著名学者陈梦家先生旧藏的近百通友人书札,虽然内中有些是我从未见过笔迹的文人手札,但我依然全部收集入箧,后来经鉴定无一不真。此外,带实寄封的信件,封面上的邮票、邮戳及人名,可以同信件本身印证,这也是比较重要的辨别真伪的依据。
不过,鉴别书札真赝,不能完全照搬上述的“理论”。如前述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成批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赝品,但是现在的贩假者,就是掌握了收藏者的这种心理,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蒙骗购买者。
我曾经就名家书信造假的问题,与朋友探讨过。据他们掌握的造假的方式方法,大致这么几种。一,信封是原有的,而信封里边的信是伪造的。这种造假,大多以伪造现当代名人的书信为主。近些年,这种“东西”不仅在旧货市场上出现过,拍场上也屡见不鲜了。我在旧书摊上见到过一封姚雪垠的信,信封的确是姚先生书写的,抽出信封里的信一看,原来是根据我曾经发表过的姚先生的信临写的,真迹仍在我家里。这个是“李鬼”无疑!二,信封和信笺是老的,一般为某人专用笺或某人曾供职过的大学、研究所等专用信封和信笺,而字是新写作旧的,造假者利用这些专用封、笺来摹仿名人的手迹。我在一个旧书网上,见到许多伪造的名人书札,其中一通伪造的著名科学家吴有训先生的书札,封及笺纸都是老的,而信封和信纸上的字是伪造的。所幸的是,这通伪造的书札并没有人购买。三,造假者参照某个名人遗迹出版物造假。内容是真的,而字是摹仿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假信,其中有的还被收录进所谓的“二十世纪某大学教授学者墨迹”一类的图录中,真是误人子弟。这类造假者,还真是动了脑筋。如果你一时看不到真迹,还真不容易被识破。
最近,一些旧书网站上接二连三地有人在网上热卖以《字字珍藏》所录书札为母本而伪造出来的赝品。我在这家旧书网看到的有符定一、蔡元培、易培基、周作人、梁漱溟、丰子恺。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字字珍藏》中收录的郭沫若先生写给尹达先生的信,原本没有信封,造假者居然臆造出实寄封。买者问其“保真否?”贩卖者理直气壮答:“带实寄封能有假?”最终,这件破绽百出的书札被高价卖出。
再来说说克隆技术在书信造假方面的应用。有的出版社常把一些作者的来信连同信件处置单一通扔掉。有些专门“吃”出版社的小贩,买到后(一般按旧报纸价论公斤买),把名头大的作者的信请人“克隆”后,把“克隆”的假信,用原来的曲别针或大头针,再重新别在那个信件处置单上,然后,“一窝儿”卖出去。当然,这些东西,只能卖给那些喜欢玩儿、但眼力差的人。至于那些真的书札,小贩一定会主动卖给眼力好的、又能给出好价的真正藏家。为了迷惑买家,那些贩卖赝品书札的小贩,会把制造出来的某名人的所谓书札、手稿一类的东西,故意撕成碎片儿,或揉成“团儿”以造成某名人家里丢弃出来的东西的假象。有时,也会将一些原本真的书札、手稿与赝品同时撕坏,混在一起出售。这种“撕、揉”术,一般会和上述的“克隆、掺假”术混着用。这一阴损的烂招儿,即使眼力很好的买家,也容易上当。
如同书画作品有代笔一样,一些名家书信亦有代笔现象。不过书画以及书信的代笔,同完全造假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有些书画作品虽然是别人代写的,不是本人的亲笔,却是经过本人同意的,印章也是真的。有些绘画虽然别人画了一部分或画了全部,但款或印却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这样的书画可以说是真假参半,虽逊于真迹,但同完全作伪毕竟又略高一筹。但托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真款、印章,弄得真假难分,原作、代笔混淆,也应视为一种作假现象。书信的代笔多出现于社会地位较高、名气很大的文化名人,或一些著名书画家,再有的就是年老或患病者。他们往往困于应酬或疾病所致,就请秘书、学生、朋友乃至亲属代笔。明清至民国、现代,画家方面,代笔画最多的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蒋廷锡、董邦达、钱维城、邹一桂、金农等,书法方面当推乾隆皇帝了。另外王士祯、袁枚、纪昀以及张之洞、康有为、于右任等社会名流,不仅书法由人代笔,甚至有不少书信也是由人代写的。陈寅恪晚年因患眼疾,近乎失明,他的书信、文稿大都是他的夫人写的,最近拍场上所见大都系陈先生夫人唐?代笔,但价格不菲。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