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中国瓷器风行欧洲三百年

在国际贸易史上,中国陶瓷拍卖长期扮演国际贸易硬通货的角色。源自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的china(瓷器)随着中国瓷器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与中国(China)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距今两千年前的汉朝,瓷器鉴定中国陶瓷已向周边邻国传播。唐朝开拓了丝绸之路,中国陶瓷西传至阿拉伯地区,再抵达欧洲。宋元时期,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流布东南亚,最著名的外销瓷是西亚诸国订制的青花瓷。明清两代虽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殖民者通过新航线向东方扩展势力,贸易往来并未中止。从17世纪起,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输出,延续了近300年,品种之多,数量之巨,影响之广,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


  有国人以为,外销瓷是迎合外国文化需求的产品,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收藏价值偏低。其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在中国陶瓷史和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有些新工艺试用和创新于外销瓷生产过程中。外销瓷与茶叶一起,保证中国数百年的国际贸易出超地位,缓解了银荒。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军女士估计,此间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约6亿两,进而深刻影响了社会变迁及民众生活。从收藏价格衡量,原是欧洲奢侈品的外销瓷,目前拍卖价格多在数万元,少量在几十万元;相当部分外销瓷是欧洲皇室贵族定制,艺术品收藏市场尚不多见,拍卖价格达几百万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瓷器传播***,为人类饮食文明的提升起到了伟大的推动作用。饮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饮食器皿的优良,而中国通过外销瓷的方式给世界提供了优良的瓷器器皿。外销瓷中的元青花瓷器“鬼谷出山”故事图大罐2.3亿元的价格曾引领明清瓷器价格的提升。


  在缺乏优良的餐饮器皿的情况下,欧洲人见到中国的瓷器之后,欣喜若狂。常用金铜镶嵌装饰,既表示对中国瓷器的赞美,也显露了欲拥有中国瓷器的渴望,于是有关中国瓷器拍卖的贸易发生了。当代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德国学者洛萨?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1942-)在著作《万物》中,考察了17、18世纪世界市场形成及瓷器的生产状况时,认为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能够支配国际间的贸易,也改变了世界陶瓷业的历史。此外,还将看到西方如何努力地追赶中国。


  欧洲人大量吸纳中国的瓷器。西方学者做过统计,单单从有记录的数字中可知,开始的两百年,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瓷器数量达1.37亿至1.44亿件。从文化交流的过程看,欧洲则经过这样一些阶段:进口、模仿、变种、创新等过程。即从完全进口、模仿中国瓷器,到部分模仿部分自创,最后的自我创新,建立新品种。这是文化交流的通常模式,也符合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文化的传播,像投石池中,激起水面微波,由内向外层层扩散。而一个国家接受一种外来文化,则是由外区推入内区,由外到里逐渐消化吸收的。


  清末民初的中国学者吴宗慈在《江西通志考》中说:“始由朝鲜学制,渐达于东西各洋,诧为瑰宝,经营仿造,乃克有成,较之华瓷,终有不逮。往者,该镇工匠,曾赴东瀛,见其诣力未深,爽然若失。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也。”“外人初来中国,初则见有佳瓷,不惜重金购去,精美者一瓶一碗贵至数千金,既而自募良工,刻意仿造,虽其式样古雅,终未逮中华。”文中,很清楚地描绘了亚洲邻邦、西方国家模仿中国瓷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