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郑燮 1764年作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郑燮 1764年作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郑燮 1764年作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 190×105厘米
起拍价: 2,200,000-2,800,000元
成交价: 2,912,000元
拍卖公司: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10-16 00:00:00
备注: 题识: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太行山。乾隆甲申(1764年)为敬翁同学老长兄并慰放乡之意。板桥居士郑燮。
钤印:爽鸠氏之官、燮何力之有焉、橄榄轩
鉴藏印:辛冠洁:辛家曾藏
其它:李克斋印
注:此图为郑燮七十一岁时所作。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笫13版),第1394页。〕 《画征续录》、《墨林韵语》、《历代画史汇传》均有传。
郑板桥画竹,始学于宋代文同,又脱胎于明代徐渭和清初石涛等,形成了「简」、「瘦」、「挺拔」的独特风貌。苏东坡画竹主张「胸有成竹」,郑板桥却是「胸无成竹」,「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郑板桥《墨竹》题识,横幅,扬州博物馆藏〉
郑板桥曾说:「画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其实不尽然。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和广西博物馆等的藏品中,皆有点苔的石头,他更自题画石册页道:「从来不作苔花点,今日微添一两斑」,又在《竹石图》上题:「画竹多减叶,画石不点苔。今偶反其道,亦觉看得来。」此图是作者去世前一年,七十二岁时所作,其时他的创作已登峰造极,已不再拘泥于任何画论。他在淡墨石骨上作数笔疏密相间,浓淡相兼的苔点,和竹竿竹叶的浓淡变化相呼应,格外显得笔意恣纵,墨气酣畅,逸趣生动。
斯图与上海博物馆藏的《竹石兰花图》〈左图〉无论在构图章法,遣笔用墨上都如出一辙,两者都为郑板桥晚年难得的佳构妙品,弥足珍贵。
著录: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济南,1985年,第380页。
王凤珠编:「郑板桥年表」及「郑板桥题画录」,见周积寅:《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长春,1996年,第329及478页。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