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 2002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展品名: | 陈佩秋 2002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
尺寸: | 65.5×66厘米×4 |
起拍价: | 1,600,000-2,600,000元 |
成交价: | 1,760,000元 |
拍卖公司: |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时间: | 2014-04-20 00:00:00 |
备注: | 款 识: △路由白云起,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心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健碧。 △流水门前银作带,名花屋内锦为衣。壬午除岁前五日,健碧写夏日山居图,时在名都城。 △一带长林送远秋,高坡不见读书楼。兴来不觉衣裳湿,翠滴浓阴雾里收。健碧高花阁。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岁寒。壬午岁健碧记。健碧。 钤印:健碧(白文)、葽之(朱文)、大乐(白文)、颖川(朱文)、陈佩秋印(白文)、长(朱文)、秋花香室(朱文)、无绝(朱文)、佩秋(白文)、佩秋(朱文)、长年(白文)、大乐(朱文)、取乐(朱文) 《春夏秋冬》山水四屏创作於2002年,原为三幅,後来经画家重见後补齐。每幅作品均配有唐诗,表面看来是写唐人诗意,其实抒发的却是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受。人生的好尚,有时会不自然的表现於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与陆俨少对山势奇险、动感的追求不同,陈佩秋似乎更崇尚平淡天真。虽然早年即从云南四川的大山中走出,中年以後又登黄山华山,但所作山水多无崇山峻岭的险势,这一点,似乎与她平和宁静的画鸟画风格是一致的。在这件作品中,丘陵连绵不尽,山坡多作大幅度的倾斜,互相交叠。山势蜿蜒起伏所体现出的韵律和山石本身具有的稳定感互相映衬,整体上显得轻松而优雅。用她自己的话说:南方的山长满了杂树和竹子,郁郁葱葱,但山势都是平缓的。在画的时候,我不采取垂直的线条和面来表现它的险峻,而是用长长的横线,大笔扫过去,勾画出山的轮廓,表现它那广阔无垠的气势,并且采用绿色覆盖,林木画得多一些,把山画得很温和。 这套作品应该是属於画家“绿色时期”的作品(题为“终南阴岭秀”的冬景属於例外,因为冬天毕竟没有多少绿色),但也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深入探索的努力。表面上看画面似乎全为绿色覆盖,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於色彩是层层点染而成,所以显得很有层次。画面上留下许多光点和透气的地方,绿色之中也有点线面的存在。关於这一点,在题为“流水门前银作带”的夏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面积绿色之中簇拥着的紫色白色的花树,可视为画家受印象派绘画色彩启发,为丰富画面效果所作的努力与创新。 陈佩秋1945年考进杭州国立艺专山水科,当时教山水的老师先後有黄宾虹、郑午昌和潘天寿。陈佩秋的山水画曾经走过漫长的临古之路,她一直以为宋画是中国画比较优秀的传统,尤其锺情於南宋画家从概括自然而升华到“中得心源”的创作历程。与那些临了多年的画,却临画而不懂画的人相比,陈佩秋更重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客观物象的实际了解,《春夏秋冬》也是出自真切而直接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位半生从事临摹,传统功力深厚的传统画家,陈佩秋非但没有走进明清的窠臼之中,反而绕过这一歧途,把笔墨传统与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加以融合,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革新之路。艺术的生命在於创新,陈佩秋一生致力於此。以她80岁高龄,能为我们创作出这样富於现代感且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著录:1.《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第38页,太平洋文化基金会1994年出版;2.《陈佩秋书画集》图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