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 1923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展品名: | 金城 1923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
尺寸: | 178.5×47厘米×4 |
起拍价: | 650,000-850,000元 |
成交价: | 715,000元 |
拍卖公司: |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时间: | 2014-04-20 00:00:00 |
备注: | 钤印:金城私印(白文)、北楼(朱文)、金城(朱文)、巩伯(白文) 录文:△湖光山色两悠悠,嫩柳绿尚柔。掠水几双新燕子,争衔花片不知愁。拟赵大年法,癸亥秋八月,吴兴北楼金城。 △白云岭外秋情远,红叶村前诗思闲。拟黄子久。癸亥八月,金城。 △一湾流水照心清,人在空明镜里行。鸥鹭飞来堪作伴,纷纷尘世不关情。癸亥八月吴兴金城。△李营丘群峰雪霁图。癸亥冬月大雪初晴,庭树皆白,戏拟此本。吴兴金城。 金城《四季山水四屏》赏析 金城《四季山水四屏》赏析 金城(1877—1926)原名绍城,字拱北、巩北、巩伯,号北楼、藕湖,浙江归安县南浔镇人,原是一位负笈英伦,以经济和法律为专业的海外学子,后因个人兴趣转而归向传统绘画的研习与创作。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一股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抵制西方式现代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涌动,至20世纪初,发展为思想界学术界声势强大的国粹主义运动。留学归国的金城在上海同梁启超、张謇等国粹派过从频繁,在画学上维护民族绘画传统的主张在此时逐步成熟,加之留学欧美期间对各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考察,最终促成了古物陈列所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他们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研究、维护与传播传统画学,以应对画界“日尚西法”的形势,抵制西方文化的逼近。 从第四次中日绘画联展结束的第二年(1923)起直到逝世的这四年间,是金城艺术的高峰时期。其间不但作品数量大增,而且近于复制式的对临减少了,增加了意临,临其大概和边临摹边创作式的作品。今天所能见到的金城最好的作品,大都出自这几年。《四季山水四屏》作于民国12年(1923)癸亥,金城46岁之时,就是诞生于这个黄金时期的精品佳构。 金城山水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如花鸟,但用功极深。他的善于临摹的名声,主要也是在山水画方面。在他眼中,明清文人画正统不足以代表“中国画学”,以工笔画作为画学“常轨”,力追宋元方为正道。从古物陈列所的藏画目录可知,金城临摹的历代名作多为宋、元和明代大家,这在当时“四王”盛行的画坛,不啻是一声惊雷。根据画面题识,《山水四屏》分别仿北宋赵大年(令穰)、元代黄子久(公望)、北宋李营丘(成),另外一幅从风格上看有南宋马、夏遗意,可以说全是宋元作风。无论是赵大年青绿设色的湖山小景,马、夏一角半边的简洁布局,黄子久设色浅绛的平远山水,还是李成气象萧疏的雪景寒林,无不曲尽其妙,且能自出手眼。与古人一样,金城走的也是一条由临仿到综合再到创作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担任古物陈列所职务之便,他对临摹更加看重。20年代特别是1923至1926年间,他的山水画多以“摹”“仿”为题,这些实际上属于半摹仿的作品,体现出他不仅对宋元山水风格流派了然于心,而且能广采博收,融会贯通。这件春夏秋冬四屏布局平中见奇,境界引人入胜,画法工整,墨色沉静,显示了金城在山水画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