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金城 1923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金城 1923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金城 1923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尺寸: 178.5×47厘米×4
起拍价: 650,000-850,000元
成交价: 715,000元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4-20 00:00:00
备注: 钤印:金城私印(白文)、北楼(朱文)、金城(朱文)、巩伯(白文)
录文:△湖光山色两悠悠,嫩柳绿尚柔。掠水几双新燕子,争衔花片不知愁。拟赵大年法,癸亥秋八月,吴兴北楼金城。
△白云岭外秋情远,红叶村前诗思闲。拟黄子久。癸亥八月,金城。
△一湾流水照心清,人在空明镜里行。鸥鹭飞来堪作伴,纷纷尘世不关情。癸亥八月吴兴金城。△李营丘群峰雪霁图。癸亥冬月大雪初晴,庭树皆白,戏拟此本。吴兴金城。
金城《四季山水四屏》赏析
金城《四季山水四屏》赏析
金城(1877—1926)原名绍城,字拱北、巩北、巩伯,号北楼、藕湖,浙江归安县南浔镇人,原是一位负笈英伦,以经济和法律为专业的海外学子,后因个人兴趣转而归向传统绘画的研习与创作。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一股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抵制西方式现代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涌动,至20世纪初,发展为思想界学术界声势强大的国粹主义运动。留学归国的金城在上海同梁启超、张謇等国粹派过从频繁,在画学上维护民族绘画传统的主张在此时逐步成熟,加之留学欧美期间对各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考察,最终促成了古物陈列所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他们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研究、维护与传播传统画学,以应对画界“日尚西法”的形势,抵制西方文化的逼近。
从第四次中日绘画联展结束的第二年(1923)起直到逝世的这四年间,是金城艺术的高峰时期。其间不但作品数量大增,而且近于复制式的对临减少了,增加了意临,临其大概和边临摹边创作式的作品。今天所能见到的金城最好的作品,大都出自这几年。《四季山水四屏》作于民国12年(1923)癸亥,金城46岁之时,就是诞生于这个黄金时期的精品佳构。
金城山水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如花鸟,但用功极深。他的善于临摹的名声,主要也是在山水画方面。在他眼中,明清文人画正统不足以代表“中国画学”,以工笔画作为画学“常轨”,力追宋元方为正道。从古物陈列所的藏画目录可知,金城临摹的历代名作多为宋、元和明代大家,这在当时“四王”盛行的画坛,不啻是一声惊雷。根据画面题识,《山水四屏》分别仿北宋赵大年(令穰)、元代黄子久(公望)、北宋李营丘(成),另外一幅从风格上看有南宋马、夏遗意,可以说全是宋元作风。无论是赵大年青绿设色的湖山小景,马、夏一角半边的简洁布局,黄子久设色浅绛的平远山水,还是李成气象萧疏的雪景寒林,无不曲尽其妙,且能自出手眼。与古人一样,金城走的也是一条由临仿到综合再到创作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担任古物陈列所职务之便,他对临摹更加看重。20年代特别是1923至1926年间,他的山水画多以“摹”“仿”为题,这些实际上属于半摹仿的作品,体现出他不仅对宋元山水风格流派了然于心,而且能广采博收,融会贯通。这件春夏秋冬四屏布局平中见奇,境界引人入胜,画法工整,墨色沉静,显示了金城在山水画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