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陆俨少 山水册页 册页(10开) 设色纸本

陆俨少 山水册页 册页(10开) 设色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陆俨少 山水册页 册页(10开) 设色纸本
尺寸: 16.5×20厘米×10
起拍价: 800,000-1,200,000元
成交价: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3-12-01 00:00:00
备注: 款 识: △重庆南岸。俨少写记。
△嘉定乌尤寺下青衣江上。俨少。昔年予沿岷江东下,尚记於昏黑时,舟抵嘉州。意写仿佛,俨少又记。
△赵公小色,在青城山后,峦翠千层,白云往来皆在腰际。俨少。
△小南海在泸州下,石壁至奇诡,下临大江。俨少记。
△嘉陵江上。俨少。
△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写江泽桥园。
△万县太白岩。俨少。
△灌县漓堆公园。俨少写记。
△重庆效区依山筑屋,大率类此。
△峨眉金顶。
钤印:俨少(白文)、俨少(白文)、陆印(白文)、己酉人(朱文)、等外品(白文)、陆俨少印(白文)、山河壮丽(朱文)、俨少(朱文)、嘉定(朱文)、就新(朱文)、己酉生(朱文)、陆印(朱文)、越人(白文)、就新居(朱文)
宋文治跋:陆俨翁相交五十年,居住百里之内,朝晚相顾。我最喜其作卷轴、册页,小笔能写大轴;大笔可作精册。可知功力之深。感佩感佩。今欣幸见此小品十页,乃壮年之作。用笔小中见大,苍茫润厚。是数年来难得见到之精品也。当益加珍爱藏之。己巳年十月获观於沪上。娄江文治记。
钤印:娄江宋灏(朱文)、文治书印(白文)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陆俨少曾扶老携幼,举家迁移到了四川。面对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巴山蜀水,陆俨少为之欣喜若狂。“入蜀方知画意浓”。蛰居重庆的日子里,陆俨少曾蓄志游青城、峨嵋等地。不禁感叹“国内山水当以四川为第一”。并在成都举办了画展时曾写到“况以西川风土之美,向往之情,积有日矣”。利用闲暇时光,陆俨少前後历时三个月,游览了青城、峨嵋、乐山大佛寺、灌县、万县等地。每每游览归来,受造化启发,多有创意佳想。
这套《山水册页》几乎记录了陆俨少四川之旅。画家摄取了每一个地方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入画。整体风格统一和谐,笔力奔放豪爽,墨色沉着浓重。这一时期,陆俨少的山水画非常注重用笔的铺陈性,他认为,画山水,即使山体构造不变,但只要铺陈性的饿笔法即皴法改变,那么山的面貌顿然改变。当然笔墨的铺陈性变化应该与画家观察自然参酌造化的写生密切相关。该套册页完整地记录了陆俨少早期的山水画风。《重庆南岸》一图,画家采用平远的构图方式,近景铺设用大面积的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相生。远处江面风平浪静,浩瀚飘渺,沙汀岸渚,白帆点点,一派繁忙景象。第二幅系画家描绘嘉州黄昏时的作品。暮色之中大佛若隐若现,山顶丛林处,寺庙的建筑隐约可见。整幅画面,墨点纷披。近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为突出黄昏的主题,画家为山体披上了红色的霞光。图三画家采用侧锋用笔,大面积铺设後,重墨点苔山头,淡色晕染,颇有“米氏云山”的味道。寺庙掩映在苍翠之间,非常醒目。图四画家使用斧披皴的手法,大刀阔斧,突显山势的雄壮浑厚,而水面的线条舒缓流畅,极富有律动感。《嘉陵江上》描绘的更为简淡,用笔极其简约,浓淡、虚实对比强烈,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几抹色彩的运用增添画面的艺术情趣。图六画家采用回旋式的构图,重点突出橘园的美丽景色。丰收的果实就象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树上,蔚为壮观。《太白山图》画家用侧锋皴点山的轮廓,重墨点苔,淡色罩染,简约而厚重。图八,画家使用焦墨刻画出主体事物,配合淡色晕染,使得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中锋淡墨勾画水波,苍劲有力。图九画家采用近似於深远的构图,烟蔼弥漫之中,茅屋掩映其间,好似一幅世外桃源之景。图十,画家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仅仅选取峨嵋山的顶端。但是却让人感觉出“一览众山小”之态。可见画家扎实的艺术表现功力。
这本册页後有宋文治的题跋,而宋文治与陆俨少交往甚密,其得到陆俨少的画稿最多。所以他的题跋应该是该册页艺术价值最完美的诠释。
著录:《海派绘画识真》第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