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王翚 1687年作 太行山色 立轴 设色绢本

王翚 1687年作 太行山色 立轴 设色绢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王翚 1687年作 太行山色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 26×655厘米
起拍价: 无底价
成交价: 11,000,000元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3-12-02 00:00:00
备注: 款识:岁次丁卯端阳前四日拟关仝笔,乌目山中人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半朱文半白文)、石谷子(朱文)
鑑藏印:仪周鑑赏(朱文)、麓鑑定(白文)、安元忠印(白文)、心赏(朱文)、在公(朱文)、胡晚晴鑑定印(朱文)、覃溪审定(朱文)、顾鹤庆印(白文)、成云阁(朱文)、高宜斋鉴赏(朱文)、顾蘱第审定(朱文)、秋堂一鹤(朱文)、梅屋女史过眼(朱文)、顾子余书画印(朱文)、古香书屋(朱文)、蘱庵画禅(朱文)、安仪周家珍藏(朱文)、顾鹤庆印(白文)
翁方纲题跋:
张庚曾见关仝卷,千里太行青不断。雄秀真来北地游,不比江南小平远。奇哉峻削插巨峦,接以云树弥高寒。始知笔从山半起,得势却借层林看。王骧中年负奇气,不拟其形拟其意。三秋短策驴背横,万壑苍然郁松吹。卷陶泰形何异同,隐土而北连空累。王郎游迹果何许,宋元墨稿谁尸功。焉有倪迂仿侧笔,苏字徐书争一律。正于严耸得清虚,那识宽闲出繁密。客舍寻诗无粉本,老苔放眼如秋訥。荒原小树皆章法,沈思中锋莫畦畛。雪窗肝胆增轮损,炉烟盎出太古春。对床未谷覃溪语,青眼看山是北人。乾隆乙卯仲冬廿有二日未谷持此卷过苏斋共论因忆张黏说北地山色如此,盖黏亲见关仝此卷,而画徵录却不载其事耳。语此草草走笔赋诗,书於卷後呵冻作字惭仄惭仄北平翁方纲。
钤印:诗境(朱文)、覃溪(朱文)
顾鹤庆题跋:石谷先生於唐宗以来诸大家无不临模逼肖,余所见於京师者不下数十种,兹卷为安麓仿关仝太行山色,殊不类寻常仿古之笔,盖先生以盛年锐志遇此不世之珍,自应拌擞精神与之血战,不使一笔放过。余神游其间得三变焉。皴则钉头雨点齿齿凿凿而元气浑然,无钩染之迹,局则走云连风茫茫苍苍而全神豁然得宛曲之致。往余住西湖见巨然长卷皴法极相类,虽山棱石廊悉用点代钩加蛛丝马迹安知不从唐贤得来。余虽未见关仝真本,要与此卷思过半矣。颜曾闵冉其具体而微者哉。先生生於明崇祯五年壬申至我朝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卒,年八十有九矣。兹卷作於康熙丁卯当是五十六岁中年笔劲墨范清神发越又能自出手眼,法古而不泥,如董文敏所云双秸并翔者余曾见先生七十九岁画册略不经意简如稿本,令学者未易窥测,殊不似此宏深博大万法具备堪为百代津梁也,乌乎至矣。嘉庆丙寅六月朔,谨跋於剡山书院之绿罳窗。丹徒学人顾鹤庆。
钤印:鹤庆(白文)、子余(朱文)、江上书楼(朱文)
冯敏昌题跋:昔年滞迹在河阳,日日登楼看太行。雨过奇峰悬鸟道,云开峻坂绕羊肠。吟来未用销豪气,别去还如峦故乡。今日披图睹雄概,何殊五岳在巾箱。平生论画爱关仝,毕竟耕烟得继萝。何况兹山传北地,胜将秀笔说南宗。雷声殷地飘飞瀑,黛色参天插万松。为语萧斋卧游处,漫寻三十六芙蓉。乙卯仲冬下浣题王石谷仿关仝太行山色卷。鱼山冯敏昌。
钤印:冯伯子(白文)、敏昌之印(白文)、兰亭癖(白文)
顾鹤庆题跋:△国朝书家以百计,而王恽二公则为两戒山河包孕众美余髫龀时知仰止焉杜岁入都见闻稍广乃出入宋元刻意求肖,正是二公来处而皆不能出其范围,二公之胜俱在气韵恽之韵超乎局度之外,清妍宕逸如姑射仙人,水佩风裳轩轩震举,王之韵尽含局度之中,严密精深如古处衣冠,周规折矩,乌目山白云溪殆将终身由之而不能尽者耶?
世人作画动云宗法太仓大抵学麓台加以模糊,甚且粗俗率率易,岂谓石谷非太苍耶?石谷幼师圆照。圆照与麓台、烟客称鼎是三家尽有来历日与古人对,变而为三家初不害其为三家也,讵料今日圈点涂抹为仿麓台仿元照耶?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舍石谷而不由未是与议也。嘉庆戊辰跋於杭州城北务署斋。
钤印:臣鹤庆(朱文)、顾氏子余(朱文)、蘱第(白文)
△余藏此卷展阅数年,每苦穷於拟议顷读查溪先生诗至“不在此列于严耸得清虚,那识宽闲出繁密”乃跃然起日十四字足尽此卷之妙,先生亦可谓深於画理者矣。余虽欲言之,恶得而言之?
△文待诏少游石田先生之门,石翁谓,绘事须仿荆关,为其用笔秀丽皴法楚楚,无纤愁沾滞气。后进宗之无混入异端之弊。待诏服膺三十年。今观石谷模本盘癹深远肖旷幽奇颇与此语有合便足追想古人胸次酒落眼境高空之致。夫文沈两翁暨石谷子犹所谓见而知之者牟取暴利一也晚或仅有藉於私淑之一助云,右二则。戊辰七月三日书於板桥水阁。鹤庆。
钤印:顾鹤庆(半朱文半白文)
录文:太行山色。桂复题引首:太行山色。乌目山人作安麓旧藏。桂复指书。
钤印:渎井后民(白文)、六十後书(朱文)、文学深酒(白文)
千派万壑气象殊
——浅识王骧《太行山色》手卷
穆 南
尝闻山水画家须具备两大基本强势:一是胸有丘壑,二是手有笔墨。丘壑与笔墨,其实说的是师法造化和承袭传统的辩证统一关系。自古以来至近现代,山水画家对自然风貌的认知、把握和表现,一般多得益于行万里路,登山临水,饱游饫看,以目代笔。对景作画的时候不是太多。偶尔勾画,不过寥寥数笔,以求大略行形貌而已。
对于更深入更具体的细节掌握与表现,似乎并不在意,也不求肖似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无论山石、林泉、草木以及亭台楼阁、茅屋瓦舍,舟棹人物,等等,只要按照前辈大师的模式依样描画就是了,吃现成饭可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山水画作品中的程序化才格外稳定而又相当成熟地体现于不同规格不同尺幅的画面。
诚然,程序化并不等同于一无是处的俗套。程序本身显而易见地包含了传统的东方的审美意蕴。所谓程序,其起源正是来自于生活,只不过经由一代又一代独具慧眼与慧心的艺术家从中提炼、归纳,而形成了完备精致的艺术语言,犹如文学家所拥有的词汇,音乐家所拥有的旋律,具体到山水画,自然是历代各家各派积累下来的“六法”、“五色”以及勾、皴、点、染等一系列富有规律和韵致的笔墨之法。
展观王骧手卷《太行山色》,不禁为之深感程序化所赋予作品的美感与魅力。浩然长卷足以使人心旷神怡,千派万壑尽在笔墨营造的天地之间。
王骧,字石谷,号耕烟、乌目、清晖,不一而足。他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是清初杰出的传统型山水画家。王骧的艺术才华其实高于其它“三王”。他是当时最善于博观厚积的集大成者。但凡前朝历代大师的优长,他都能巧妙地继承以为己用。 王骧生于1632年,卒于1717年后。此幅《太行山色》,为设色纸本手卷,纵26厘米,横655厘米。画面富有强烈的疏密虚实对比。画幅尾部款识题道:岁次丁卯端阳前四时拟关仝笔。丁卯年王骧55岁,正值壮年,他的艺术此时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王骧对包括关仝在内的北派山水各家都有过精深的研究与摹拟。北派画家荆、关、范、李诸辈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太行、秦岭、终南、王屋等最具北方特色的山区。语云:南线北皴。北派素以较短促的笔触刻画山石之坚硬、粗糙及干燥特征,北方山脉因植被贫乏而石骨毕露,故而不宜施放柔润的长线。《太行山色》一图充分显示了王骧对北派画风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表现。太行乃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其山势雄阔险峻,天下称奇。画中之群峦重叠、密林幽深使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山峰高处可接云天,山谷狭处仅容一线,山与山依傍牵连,形成了恢宏磅礴之势,岩壑间溪流泉瀑或湍急或舒缓奔流宣泄。王骧对景物的描绘,特别在山石的造型上尽呈千变万化之姿,或雄壮如浩荡之旅,或奔涌如怒涛狂澜,或盘桓如巨兽,或峭拔如剑戟……至于树木,繁茂处密不透风,满目森然,疏朗处,豁然临风,神清骨爽。树的画法不拘一格,双勾、夹叶、亦圈亦点。王骧此图的云水无多,虚处有限。空灵之水只在山之尽头方轻泛微波,散漫出淡远之意。
《太行山色》将“三远”中的深远与平远并现于图中,两端平之悠远,主体则深之幽远,这亦是传统程序化运用于山水格局的一个证明。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