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郑板桥 甲申(1764年)作 竹石中堂 立轴 水墨纸本

郑板桥 甲申(1764年)作 竹石中堂 立轴 水墨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郑板桥 甲申(1764年)作 竹石中堂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 180×98厘米
起拍价: 2,200,000-4,200,000元
成交价: 4,180,000元
拍卖公司: 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1-09 00:00:00
备注: 钤印:郑燮印(白)、潍夷长(白)、歌吹古扬州(朱)
款识:绕膝龙孙好节柯,居中柱石老嵯峨。春风夏雨清光满,历到秋冬翠更多。干隆甲申秋日板桥老人郑燮。
鉴藏印:徐氏石桥金石书画审定之章(朱)、广陵邹氏珍藏书画之印(朱)、曾藏方梦园家(朱)
签条:郑板桥先生竹石图中堂,茗柯室主人珍藏。(徐石桥署)印:茗柯室(朱)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并善诗、词、曲几书札散文,“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书法一篆隶参入行揩,自称“六分半书”,人称其“乱石铺街”体,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不落窠臼、自成体貌。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此幅《竹石图》为郑氏着力之作,画面上修竹挺立,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用笔遒健圆劲,极疏爽飞动之致。竹后巨石耸立,以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教少,而神韵具足。竹子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总观全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