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张大千 丁亥(1947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张大千 丁亥(1947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张大千 丁亥(1947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 123.5×47厘米
起拍价: 600,000-800,000元
成交价:
拍卖公司: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3-06-02 00:00:00
备注: 题识:生光仁兄嘱临大涤子真迹,丁亥七月大风堂下,大千居士张爰。
(题签)大千先生仿石涛山水,黄胄题
钤印:张爰之印、蜀客、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说 明: 张大千山水画艺术的进程,从总体上来划分,可以为前期和后期两大时期。前期大致自二十五至五十六岁左右,主要是学习,研究和融化传统的阶段;后期自五十七岁至八十四岁逝世,主要为变法创新阶段。诚然两大时期并非截然隔裂,在前期时已蕴育着创新的因素;进入后期,继续深入探讨传统艺术法则和技巧。不断地学习传统,不断地追随时代艺术潮流探索新意,是贯穿于他艺术生涯始终的。
若细细考察张大千前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又可以分为几个渐进阶段。二十至三十年代,张大千初涉绘事,他从学习和临摹石涛着手,兼取石溪、八大、浙江诸家。四十年代前期,敦煌考察之行,促使张大千的山水画发生丕变,呈现新的风貌。四十年代中期,他上溯宋元,宗尚“元四家”和董源、巨然等名家,融入宋元文人画笔墨蕴藉的意趣。四十年代后期,大千转向对南宋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研习,并仰慕梁楷、牧溪的画格,在融入文人画和院体画的途径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三十多年代的创作实践,张大千经历了对传统绘画的三熏三沐,拓展了对传统绘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不断地进行陶铸和融合,终于逐渐脱离了那些流派的樊篱,形成多变善化、工写俱能、清新俊逸的自家风格。另一方面,张大千重视“师法造化”,数十年间,遍游大江南北、东疆西域的高山名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养,“丘壑存于胸中”,故而下笔深的自然山川的真趣,从而与那些一位玩弄传统笔墨形式,“闭门造车”式的复古画家划清了界线。四十年代,就在画坛上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博得“南张北齐(白石)”和“南张北溥(儒)”的声誉。
张大千本名正权,出生于四川内江一户已衰落的士绅家庭,虽然家境不丰,但讲求文艺修养的风气依然很盛,他的母亲曾友真精于绘事,大姐正恒(琼枝)擅长花卉,二兄泽(名善捎,腹虎痴先生)精于画虎。他自小在艺术熏陶中长大,培养了癸美术的兴趣。张大千在二十岁时于上海拜湖南衡阳名士曾熙(字子缉,号农髯)学习书法,后又从江西临川名士李瑞清(号梅庵,别号清道人)习书法。曾师为大千改名爰,字季爰,后来大千改为爰,一直沿用至老。二位名师不仅有很深的书法功力,而且喜爱绘画,曾师倾心于石涛的山水、奇石,李师专学八大的墨荷、松竹。张大千青年时代学画从石涛、八大入手,自然是与两位老师的熏染分不开的。
二十年代张大千致力于石涛作品的临摹和研习,他的艺术悟性很高,在不长的时间内,已把石涛的笔墨方法掌握得得心应手,能造出形神毕肖的假石涛作品来,以至他画的一幅假假石涛竟然蒙住了鉴赏名家黄宾虹先生的眼目。此时期,他的山水画作品,有很深的石涛遗意。他在一九二六年所画的《临石涛山水图》(上海书店藏)上曾题识道:“年来酷好此老笔墨,每见真本,辄忘寝食,学步有心,率成一绝:“云山高突压风雷,荒柳孤松涤古怀。我更参禅文字外,毫端呼出石公来。”言语之中流露出对石涛的狂热追丛。而此作雄浑恣肆的笔墨和突兀奇崛的布景,确实与石涛晚年的画风冥然相合。一九二八年他所画的《黄山扰松图》是学石涛中年的画格,用方骏的细笔勾皴山石,写出黄山石质坚峻的形态,危石上的孤松笔力细致劲挺,松树形态如苍龙出岫,凌空盘旋,传达出黄山奇峰奇松的峻伟气势。这一年,大千初游黄山,所以画出的黄山不仅有石涛的笔墨意韵,而且有着强烈的时境感,是他法古人和师自然的化合之作。
张大千在主学石涛的同时,兼学八大、石溪和浙江。他初学画就倾心于清初四高僧,是与当时绘画思潮的趋向密切相关的。清初四僧身为遗民画家,其作品映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孤高清介的人格精神。在清代前中期,他们始终受到“四王”正统派的排斥,直到晚清以后,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形势下,四僧的艺术价值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和认识,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创造精神,更为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了历史上的借鉴。二十世纪初起,对四僧的研究、评述以至取法,渐为开展起来。而张大千正是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和基于自己豪放不羁的个性性格,促使他对四僧的艺术追慕不已。他青年时期曾有对联说:“立脚莫从流俗走,置身宜于古人争”。可谓是与四僧的精神声气相通的。
—摘自单国霖先生《论张大千前期山水画艺》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