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林 西湖春梦 布面油画
展品名: | 任小林 西湖春梦 布面油画 |
尺寸: | 260×180厘米 |
起拍价: | 300,000-350,000元 |
成交价: | 385,000元 |
拍卖公司: | 浙江南北拍卖有限公司 |
时间: | 2015-01-12 00:00:00 |
备注: | 任小林:1963年4月生于北京。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讲师。1970年开始习画。1982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86年毕业后分到贵州师大艺术系任教。1991年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进修。《荷叶与男孩》参加198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五色天地》参加1989年第7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花园背后》参加1991年北京及香港举办的第2届中国油画年展。1993年于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音乐厅画廊及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此外绘画作品及论文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报》、《当代艺术家》、《炎黄艺术》、《江苏画刊》、《中国油画》、《当代美术家》并由台湾山艺术家基金会出版《任小林画集》。1993年于台湾炎黄艺术馆举办个展。1994年参加第2届中国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并赴日本展出。1995年参加第8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并赴澳门展出。1995年参加香港大学冯平山美术馆“当代中国油画展”并被收藏。主要评论文章及活动有:牟群《任小林画序》(《任小林画集》),程丛林《我所知道的》,杜雨《变与不变》(《美术》),殷双喜《任小林语言的魅力》(《艺术家》),刘晓纯《两级对抗,双向深入》,刘晓纯《笔运而神生》,1993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由刘晓纯、栗宪庭、殷双喜、贾方舟、易英、水天中等人参加的任小林作品讨论会,并就当代性展开争论,内容发表于《美术家通讯》。1998年5月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隐性表现”任小林油画展。主要评论文章刘晓《创作过程即生命过程》、栗宪庭《慵懒与虚无的感觉及其油画风格探——序任小林作品展》、冯博——《隐性表现——关于任小林的油画新作》。 任小林虽然致力表现技法的探索,但还是藉由各种人间形象以约束色彩、线条等绘画要素,进而把美感经验形诸“跨越”自己的表现方式,以至于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艺术性浓厚然而又未曾脱离生活的情调。这种内在蜕变的法则,形成任小林十余年来最有力的艺术特色,不少读者凭一眼的印象,在不及解读画作内涵时,便已为他所营造的画面气氛所征服,而沉醉其中。换言之,“美”的探求主导任小林的创作活动,十年之间他的技法跟随美的诉求不断研发开拓。早期作品写实抒情并重,而抒情取得优势;最近,他的绘画更由点、光的骚动趋于平淡化、图像化,进而提升到仿似寓言的层次。观看他近一两年来的作品,有一种近乎童真、民俗的趣味,而平涂的效果也增益了深思的氛围,较以往的作品明显降低了气焰凌人的知觉感受,而代之“潜移默化”的素质,让读者更有“参与”的空间。在此,我们可以初步的诊断,抒情的倾向促使任小林的追求“美”的效果,而对现实保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一两年来,他的新作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 我常常觉得中国的文人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总体上属于一种阴柔和带女性色彩有文化,其原因也许由于长期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这种阴柔的人格所致。任小林秉承的是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或者说他的性格中更多地倾向阴柔、平和、慵懒,而非争强好斗,才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类似传统仕女画的意味。只是他的作品更多地发挥了油画色彩的丰富的特长,使作品在平和、慵懒中突出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和煦的阳光透过窗纸,使光线变得柔和、均匀和温暖。没有强烈的反差,也就避免了画面的强烈效果。 ——栗宪庭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