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刘墉 临唐初书 立轴 水墨笺本

刘墉 临唐初书 立轴 水墨笺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刘墉 临唐初书 立轴 水墨笺本
尺寸: 188.5×89厘米
起拍价: 350,000-450,000元
成交价: 660,000元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4-18 00:00:00
备注: 题识:四维纪地,坤元所以载物。八柱承天,乾荣由其列耀。故轩皇御寻,资六相以经纶。氐水膺图,凭五臣而缔构。莫不道符金砺,契叶盐梅虎啸龙腾,风翔云起。得所进枇杷子,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梅火藻夏,麦气迎秋。香飘孽阪,之风镜转桂岩之月。为善之暇,想足怡神。瞻望白云,载深离绪。临唐初书。刘墉。
钤印:刘墉之印(白) 石庵(朱) 御赐清爱堂(朱白) 归安赵渭卿藏书画印(朱)
备注:此两段文字分别引自《全唐文》卷十五,1、《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上柱图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英贞武公李公碑》2、《枇杷子帖》。刘墉少学唐代颜真卿楷书,打下了他一生的书法基础。颜真卿书法历朝皆有学者,最著名者有北宋蔡襄,清朝的刘墉、钱沣、何绍基,皆能出新意。刘墉的书法取颜书之丰腴圆润,自成一家。与其同时期的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为“翁刘梁王”,亦有将他与翁方纲、成亲王永藜、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大家。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後潜心北朝碑版”,虽然苏东坡、董其昌和北朝碑版对其书法并无根本性的影响,但也可看出刘墉的好学不倦,此件《临初唐书》也算刘墉学习古人的一个证明,刘墉此作虽自称是临唐人,而呈现出来的基本上是沉稳丰润的个人风貌。结构以平稳为主,用笔又多垂露回锋,从根本上来说刘墉还是在写自己的字,不是地道的“形神俱似” 的临写。前人言刘墉的书法,50岁时“书精湛圆,美中有璞”,始成风格。此件当是其50岁以後所作,因为临写的“不似”已证明了,风格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排异性,刘墉风格未形成之前的临写应该更像原帖。但此作和刘墉平素的作品还是有所不同,而不同又正是刘墉临写的收获(风格形成後的临写所得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吸收),同时也是这幅作品的妙处所在:部分吸收了唐人的劲健笔画,使作品圆润丰腴中有清劲之气,部分吸收了唐人的险峻结构,使作品平稳正大之中又增添了些矫健之势,使作品变化丰富,成为刘墉作品中的一幅佳作。另外,此作用纸也体现了刘墉一贯的讲究——蜡笺纸上绘有精美图案,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他书写时的认真与精心。
清宗室弘《素濑松》卷考评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聂崇正
“宗室”,是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在清朝还有专门具体的规定,只有显祖塔克世(後金努尔哈赤的父亲)的直系子孙才能称为“宗室”。清朝的宗室中,不乏能书善画之人。据民国初年出版的李放(充国)所编纂的《八旗画录》一书的统计,有如下宗室以画闻名:皇太极第二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皇太极第六子镇国悫厚公高塞、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康熙皇帝第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 ,咸恪郡王允锨子固山贝子弘、乾隆皇帝第六子质庄亲王永馕、乾隆皇帝第七子履端亲王永、乾隆皇帝第八子仪慎亲王永璇、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哲亲王永藜、简恪亲王丰纳亨子郑恭亲王积哈纳、安和郡王岳乐子固山贝子蕴端、豫良亲王修龄子辅国公裕瑞、恪僖公拔都海子辅国公博尔都、仙多罗恭贝勒弘明子辅国将军永忠、辅国将军长桓子奉国将军书咸等等,以上所开列的名单,仅是宗室善画者之一部分。他们在世时,与皇帝有亲有疏,但在常人看来,都可谓是“金枝玉叶”,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般。
满洲贵族入关之後,日渐受到汉族文化的浸润,很快就在诸多方面发生变异,尤其在书法、绘画艺术上最为明显。“宗室”中有很多的书画家出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弘,是宗室画家中比较出色的一位。弘,生年不详,是咸亲王允锨的第二子。弘的父亲允锨是康熙皇帝玄烨的第二十四子,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所以弘是康熙皇帝玄烨的嫡孙,是雍正皇帝胤的亲侄,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堂弟。弘字卓亭,又字仲升,号恕斋,又号醉迂、杏农村、一如居士、瑶华道人等。他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被封为镇国将军,是宗室封爵十四个等级中的第十一等。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因其父允锨去世,弘被晋封为固山贝子,即第六等爵位。四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弘因“屡坐事,夺爵”(《清史稿》)。乾隆晚年的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弘又被封为奉恩将军,不过这是宗室封爵中的最低一级。到了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新皇帝癃琰亲政後(在此之前乾隆还是太上皇帝,掌握实权),又将他的这位堂叔革退;再过了十年,於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恢复了弘奉国将军的爵位;又过了两年,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弘去世。纵观其一生,虽然有起有伏,但终究还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天潢贵胄。
史料上记载,弘除去擅长画山水外,还擅长作诗,“诗喜陶、韦”(清·佚名《读画辑略》),“著《恕斋集》行世”(吴心谷《历代画史汇传补编》)。画史中说弘“画法董、巨,俱能入彀,时辈画师皆敛手而无闲言”(佚名《读画辑略》),“山水得董、黄妙谛”(吴心谷《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工画,师董邦达”(《清史稿》)。其中指的是远师五代时的著名画家董源、巨然和元朝画家黄公望,而直接得之於本朝董邦达(公元1699至1769年)的传授。董邦达的艺术,就来自於以上诸家,尤其受清初“四王”(王时敏、王挪、王骧、王原祁)影响最大。而“四王”的画风在当时被称作“正统派”,“画派正宗”,画坛上品评画家优劣高下就以“四王”为标准,画家习画无不从“四王”的笔墨入手。“四王”中的王原祁,以词臣身份供职於南书房,得到康熙皇帝宠幸,有一段时间长住京郊海淀的畅春园,公务绘事兼顾,从其学画者甚众。官员中如宋骏业、董邦达、励宗万、张若霭、张若澄、钱维城、董诰、关槐、黄钺等,均传“四王”衣钵,不离“四王”窠臼。他们大致略早於弘或与弘同时代。而弘及其他宗室画家接触到的,也是以上提及的这样一个画家群体,在如此的文化艺术背景和氛围中,必然决定了弘以及其緇宗室画家的绘画情趣和艺术格调,即与“四王”绘画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前期的画坛,山水画流派纷呈,并非仅是“四王”一派,只是此派势力最大。宗室画家作品的风格和词臣画家作品的风格十分接近,可见他们在继承传统画法时是有所选择的。而满族宗室画家的这种选择,显然表明了他们在入关後的“汉化”过程中,对汉族士流文化的靠拢和吸收。因为对於这些贵族们来说,他们既要成为政治权力的支配者,也要成为高雅艺术也即主流艺术的代表者。
现时存世的清朝绘画中,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作品上,署款具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即在作者的姓名之前冠以一个“臣”字。这就是习惯上将它们称之为“臣字款”的作品。虽然画幅上署款的格式相同,但是细加分析後,就可以发现其中作画者的身份和地位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从目前所知“臣字款”绘画来看,作者可以分为下列四种:一、宗室画家;二、词臣画家;三、职业画家;四、民间画家。这些宗室画家在为皇帝作画时,名前也必定要加上“臣”字署款,以示君臣的区别。弘就有很多署有“臣”字落款的书画作品存世,本文所要介绍的《山水图》卷即其中之一。
《山水图》卷,为纸本水墨画,纵27.5厘米、横368厘米,见於《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又见於今人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一书。画面画延绵山水,时开时合,虚实得当;笔墨疏淡,干湿并用;构图时而密集,时而空灵,变化较多,颇能反映宗室画家弘的水平,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末端署款:“素濑松臣弘恭绘”,“弘”字最後一点缺笔,以避乾隆皇帝之名讳,下钤印章“臣”、“恭画”二方。画幅前後另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等清宫收藏印记七方。
出版:《中国名画》第十九集,第十六图版,上海有正书局中华民国14年(1925年)四月十一日出版;《支那墨迹大成》卷八第109图版,昭和十二年(1937年)七月二十日出版;《墨迹大成》中册第87图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