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陈洪绶 文姬归汉 立轴 设色绢本

陈洪绶 文姬归汉 立轴 设色绢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陈洪绶 文姬归汉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 119×49厘米
起拍价: 2,800,000-3,500,000元
成交价: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4-18 00:00:00
备注: 题识:疗山老莲画於梅花草堂。
钤印:章侯 莲子(连珠) (注:见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书画家印挪款识》第1051页) 毕泷鉴藏(白) (注: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挪款识》P894页) 何氏有元四家画楼之印(朱) (注: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挪款识》P477页) 蘧庵审是识者宝之(朱) 一月二十九日观(朱) 大千之宝(朱) 虎猫心赏(白) 不负古人告後人(朱) 大风堂长物(朱)
读陈洪绶《文姬归汉》
黄晓风
流传到现在最早的蔡文姬故事绘画是数本《胡笳十八拍》,大约绘於南宋时期。将蔡文姬从被虏至北方到多年後返回中原的故事分为十八段,配以晚唐诗人刘商的《胡笳十八拍诗》。传陈洪绶的这件作品描绘的正是这十八拍中的第十三拍:伤别。对於这一段,刘商诗如此写道:
“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戎,背面无由得消息。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在宋本《胡笳十八拍》中,“伤别”一段表现的是山水场景之中数十人的宏大场面,人们均双袖掩面而泣。而故事中蔡文姬与匈奴左贤王所生的一双儿女,大的紧拉住文姬衣襟,而小的尚在襁褓之中。款“溪山老莲”的这件画作与宋代的处理完全不同。显示匈奴生活的山水背景全部被删减,只留下主体人物。场景的消失使得对人物表现的要求增高,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通过人物一举一动的微妙动态来展现。宋本《胡笳十八拍》的“历史故事画”於是便转变成“人物故事画”。其实,对历史故事这样的处理在明清以来相当流行。历史场景的暗示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放大的单个人物。明清历史故事绘画中的这种倾向让我们想起明清的历史文学,比如《三国演义》。同绘画一样,明代以来极为盛行的历史小说,真实或者说被认为真实的历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人物的“演义”。与之相似的还有明代以来盛行的历史剧。在舞台上,“历史”被简约,而人物则被放大。
这件《文姬归汉图》正像是舞台上的表演。人物的动作都相当戏剧化。宋本中人物的掩面而泣在这里被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所取代。文姬在画面位於一个“分界”的地位,一边是持剑而立的汉族使节,另一边是头戴皮帽的匈奴丈夫。而文姬正与奔来的两个孩子作别。在这里,人物极为精简。宋本中襁褓之中的孩子被加大了几岁,这样的话便不再需要在画面中出现抱着的乳母。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陈洪绶的一些人物画其实受到了戏剧表演的影响。陈洪绶本身也为诸如《西厢记》画过版画插图。在明末的画坛,浙江的陈洪绶与顺天的崔子忠并称为人物画中“南陈北崔”,对於清代的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洪绶画风独特,被目为晚明“变形主义”画家的重要一员,诡谲的人物造型、奇特的线条穿插在这件作品中确实也可窥见一二。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