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芦花荡 彩墨 纸本
展品名: | 林风眠 芦花荡 彩墨 纸本 |
尺寸: | 51×41.5 厘米 |
起拍价: | HKD 572,000-762,000元 |
成交价: | 938,176元 |
拍卖公司: | |
时间: | 2012-12-30 00:00:00 |
备注: | 签名右下:林风眠 钤印右下:林风暝 来源: 苏富比拍卖,香港,2003年10月27日, lot 355 现有收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林风眠」画展,大未来画廊,台北,展期自2005年6月11日至7月3日 图录: 大未来画廊2005年「林风眠」画展邀请卡封面 彩墨「画戏」的经典 文/ 李超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林风眠艺术的重要时期。其中特点之一,即是戏曲人物画的转向。画家借鉴舞台形象,进行舞台人物画彩墨创作,其中既有侧重形式探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凭借戏曲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良知。他曾说:「我喜欢看电影和各种戏剧,不管演得好坏,只要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对我总是有趣的。」其实,令林风眠着迷的,并不是戏曲故事,也不是演技与表演风格,而是为了画戏。林风眠彩墨作品《芦花荡》正是这时期经典的「画戏」之作。 其实,林风眠画戏,不是为了再现舞台上的美,而是为了一种形式的探索,用林风眠的话来说就是「综合的连续感」,即物象在空间中的时间表现。该作品形式探索的突出之处,在于尝试立体分离等方法,运用平面切割、符号象征和狂放的直线,以及黑、蓝、赭、白等色彩的对比,刻画出空前强烈的戏剧性场景。画家对力与美、善与恶、历史与现实的感受,都收纳在悲壮而纷乱的画面中了。这无疑取决与画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手法的借鉴,寻求一种新的造型时空表达方式。他在1951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想从旧戏的动作,分化后再想法构成创作,在画面上或者可能得到时间和综合的观念。」 林氏戏曲人物画创作有一个变化过程。即画家从保留舞台形象与舞台空间特征,到跳出舞台空间与舞台情节,只借助于舞台化的造形表现画家的情思与观念,而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注入其中。这可以说是林风眠拉大与舞台艺术距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画家对戏曲人物绘画的一种重要的突破。这种突破,正是得力于新的造型时空表达方式。作品《芦花荡》即属于此类突破之佳作。该作品与画家相关的戏曲画探索一脉相承,重点在于动态的捕捉,并以几何形变形刻划人物,从中穿插着直线、弧线的构成的轮廓线,并由黑和褐为基调的色块组成形象,产生平面化的装饰风格,赋予舞台人物以凝重而又丰富的视觉感受。 事实上,林风眠笔下的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如同其所擅长描写的仕女人物、渔村风情和各类静物一样,都曾经不同程度地结合了东西方艺术语言的重要经验融合而得。就《芦花荡》等类型的戏剧人物画而言,一方面,画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彩墨造型与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有关,试图将对象的内在结构,与丰富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可以说,《芦花荡》中的形象造型,显示了艺术家单纯而简约的艺术追求,并形成高度概括的视觉符号。作品中,人物所处的场景画面运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突出人物造型的简化倾向,在单纯的基调基础上,求得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林风眠又运用宣纸、松墨和毛笔,作为地道传统绘画材料和主要媒介,使得墨色和墨线的表现,形成轻盈和透明的奇特效果,并借鉴民间美术语言的融合,显示出绘画语言的平面化倾向。因此,我们同样能够通过林风眠的这一「画戏」之作,表达出孤傲、沈寂和苍凉等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趣味,开启了中国彩墨画的创新之路。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