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吕璞石 1966-1988年作 静物 油彩 木板

吕璞石 1966-1988年作 静物 油彩 木板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吕璞石 1966-1988年作 静物 油彩 木板
尺寸: 41×53.2厘米
起拍价: USD 44,900-50,900元
成交价: 457,439元
拍卖公司: 景薰楼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 2014-12-08 00:00:00
备注: 「一盆菊花在台湾29度C的室内」,我们在这个情感世界中感觉到什么?活着的花、枝叶、陶瓶、枯萎的花、桌面、桌布、茶杯、壁面、地面,时间的变动包含着温度、湿度与光线的消长,世上万物的消长即是生与死。」画面中几个轻快飘起的黄泡泡就是万寿菊,青绿色泡泡是枝叶,桌面上的白泡泡(有些作品没有)是枯死的菊花,已经退了颜色。画面右方是一个杯子;茶杯下是一片下垂的桌巾。
「本来桌上空空的无圆点,后来水瓶中的花干了掉下来,表示一段生命的逝去,花是圆形的,落在桌面上,一个圆,后来变成二个圆,他用圆形的增减表示荣枯之间的变化。」吕、廖作画都采不调色方式,廖氏擅用互补色,吕氏则采用协调的白色系。「他的白色中有黄、青、蓝,起初一直觉得他的白色很跳,干了以后就沉稳了。」
廖德政曾说到吕璞石作画的过程:「吕璞石用色料在画布上做实验,想找出一个可以让人感动的真理。他用很薄的颜色表现花、叶、瓶,一层层不断覆盖上去,时间累积厚色料如浮雕一般,在画布侧面造成凹凸的曲线与阴影,画家担心阴影将破坏视觉,于是用画刀将它刮掉一大半,然而堆砌数十年的颜料,仍旧如金字塔般坚决的鼓起。他因为不调色,所以色彩很纯净、透明、美丽,最主要是五十年了,也没有龟裂的现象。」吕璞石用科学精神证明艺术的永恒-「用色补助物体的情感」是他另一个观念性的做法。
吕璞石的十六幅静物(第一幅构图不同,静物总数为十七幅)如果不同时摆在一起看,将会以为全是同一张。他用花朵的颜色、数量以及整幅画的色温来阐明生活中不同的体验;一九六六年下笔的一幅菊花,特别有着粉红色的身影,其它则以黄绿色为主。
一篇未公开的自序
一九三一年台北高校毕业后,我前往日本东北大学的工学部机械工学科就读;由于喜欢绘画,于是到文学部去听西洋美术史权威儿岛喜久雄教授主讲的西洋美术一般讲义、与特殊讲义。这段时间,我对绘画美术更加兴趣,加上受老师的影响,我改变了以前对画的看法-我想结合科学来从事美术。战后回台不久,结识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出业的专门画家廖德政,我们是同乡,两家在祖父时代就时常往来交际,感觉上彼此已经相识很久了。当时有一个每二星期聚会一次的绘画欣赏会,参加者大都为台大教授及文学家、画家(立石铁臣),我和廖德政都是其中一员;我们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拿出来,定期举办欣赏会,就是这个聚会,使我与廖德政在绘画上成为知己。与廖君交往后,我才发现有一位吕云麟先生收藏许多他的作品,我对吕先生的第一印象是,像他这么爱画的人实在很稀奇,再者是同姓的亲密感,使我很快就与他成为好友。我对吕先生好感的另一原因是吕太太的好料理。记得每次我们几位画家(陈、洪、张、廖)在吕家聊天,讲到天黑,自然留下来吃晚饭,一边谈画、一边享受美味。吕、廖、我三人的友情最初即由绘画开始,本来廖德政常去我家,后来则是我常去吕云麟家,因为他那里有许多画、许多画家,想了解台湾画坛的事情,去走动一下,可看又可了解,对我很有帮助。 
如此这般我们的认识由图开始,一日一日,愈是爱图、愈是接近绘画,我们的友情就同时愈加深厚而坚定,画与友情在创作与欣赏中一起成长。这次在普及的展览会,是有专业西画家廖德政专业西洋画多年的成绩,与工业本科技术家吕璞石用工业研究的素人之画;由建筑家吕云麟先生好意计划,向台湾画坛公开。
吕璞石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