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张晓刚 我的理想(6幅) 木刻版画 版数73/99

张晓刚 我的理想(6幅) 木刻版画 版数73/99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张晓刚 我的理想(6幅) 木刻版画 版数73/99
尺寸: 35.5×30厘米×6
起拍价: 40,000-60,000元
成交价: 104,500元
拍卖公司: 南京经典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9-27 00:00:00
备注: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展览摘选:“新现实主义油画”上海,南京(1985);“中国现代油画”中国美术馆(1987);“来自西南的艺术”成都(1988);“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1989);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1991);“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1993);“‘毛’走向波普”悉尼当代美术馆(1994);“后八九中国新艺术”伦敦玛勃洛画廊(1994);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1994);第四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1995);“中国前卫艺术15年”西班牙巴塞罗纳现代博物馆(1996);“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汉堡(1996);“中国!”波恩当代艺术博物馆(1996);第二届亚太地区当代美术三年展(1997);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1997);“血缘:大家庭1998”台北汉雅轩画廊(1998);“中国新艺术”赫尔辛基美术馆(1999);“面孔—国际当代艺术展”比利时纳姆尔艺术中心(2000);“世纪之门”成都现代艺术馆(2000);第三届光州双年展(2000);“新形象—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中国美术馆(2001);首届成都双年展(2001);观念的图像(2002);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2);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来自中国的艺术”印度尼西亚国家画廊(2003)。
张晓刚是新潮美术运动以来颇富代表性的画家,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 在80年代,他与其他“西南艺术群体”的画家以一种前卫姿态参与了当时人文主义的反思与建设运动。那时他的画风还带有表现主义倾向,之后他转向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幻象。一直到1993年以前,他在几种不同风格之间变换,寻找个人的语言。很偶然的,他被旧照片所触动,开始创作“全家福”系列作品,最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面貌。这一系列作品,以单调的色调,矫饰的光影,来描绘那些面目雷同神情拘谨但又摆出明显被摄姿态的人物,而毫无来由的色块与红线,既像是老照片上的疵点,却也无形中增添了超现实的气氛。它们无疑是对特定时代意识形态压制人的个性的批判,但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所谓的个性解放的商业文化氛围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模塑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与心理,因此他的反思具有某些普遍意义, 这也是这一系列作品引发持久关注的原因吧。
90年代以后张晓刚创作出的“全家福”系列,不但标志着张晓刚本人艺术成熟期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成熟。这幅画有着“全家福”系列作品的典型特征。画面用一种暧昧的灰调子传达老照片的黑白效果,模糊的人物形象像是保存不佳的失真,女孩的面目似曾相识,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世故的警觉,眼睛里闪烁着犹疑的光。而脸颊上的黄色光斑以及领巾的鲜红,仿佛对照片的修饰,既增添了画面的视觉性,又使其意蕴更趋狡诈。关于作品背后的观念,艺术家是这样表述的:“在那些标准化的‘全家福’中,打动我的除了那些历史背景之外,正是那种被模式化的‘修饰感’。其中包含着中国俗文化长期以来所特有的审美意识,比如模糊性、‘充满诗意’的中性化美感等等。另外,家庭照这一类本应属于‘私密性’的符号,却同时也被标非化、意识形态化了。正如我们在现实中体会到的那样,我们的确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在这个‘家’里,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面对各式各样的‘血缘’关系—亲情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在各式各样的‘遗传’下,‘集体主义’的观念实际上已深化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了某种难以摆脱的情结。在这个标非化和‘私密性’集结在一处的‘家’里,我们相互制约,相互消解,又相互依存。这种暧昧的家庭关系,成为我所想表达的一个主题。”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