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孔德 大渡桥横铁索寒 布面 油画
展品名: | 何孔德 大渡桥横铁索寒 布面 油画 |
尺寸: | 145×96厘米 |
起拍价: | 120,000-150,000元 |
成交价: | 319,000元 |
拍卖公司: | 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
时间: | 2014-01-04 00:00:00 |
备注: | 作者简介:何孔德(1925─2004),四川西充人。1943年入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学习,1946年转学四川省立艺专印染科。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十二军文工团工作。1951年参加志愿军,到朝鲜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毕业到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任美术员。1962年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美术创作。1980年任军博创作室副主任,1987年退休。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擅长油画、水彩画。油画《出击之前》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与高虹合作的油画《军委全会》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曾参加创作半景画《卢沟桥战斗》。 “通往共和国之路”的浪漫色彩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军委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一军团第一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29日16时,红四团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吟出这句诗时,胸中充满豪迈。当年蒋介石曾预言:“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走石军覆辙。”而历史证明,最终颠覆的恰是他自己。 大渡河的涛声奔腾不息,历史的歌吟不舍昼夜。这座桥现在已经是被誉为“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名桥。 军旅出身的著名油画家何孔德先生擅长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他的画作造型扎实严谨,色彩清新明快,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的理想色彩。《大渡桥横铁索寒》画面以大渡桥附近的山川风光为表现主体,灿烂的阳光光耀着这爵的一草一木,空气中流淌着和平安详的气息。硝烟散尽,浩气长存。作品笔触阔大简练,色调清新,象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明朗基调。油彩的运用具有润泽畅快的感觉,而不是反复塑造,这种简练的手法显然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并借鉴了水彩画的某些因素。作者作为一代油画名家,即使在这样一件似不经意的作品中也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著录:《何孔德画选》,1990年7月,中国华侨出版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