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清雍正官窑 填红釉三鱼盘(1对)

清雍正官窑 填红釉三鱼盘(1对)

查看原图
展品名: 清雍正官窑 填红釉三鱼盘(1对)
尺寸: 直径15厘米
起拍价: 500,000-1,000,000元
成交价: 440,000元
拍卖公司: 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4-07-27 00:00:00
备注: “大清雍正年制”楷书青花款
此盘是清雍正官窑仿前官窑的名贵品种,盘径15厘米,敞口,弧壁,圈足,内壁施白釉,外壁在白釉中嵌饰填红釉三鱼纹,以寓连年有緇,填红釉品种的纹饰特征是剪影式的,不加细节描绘,三鱼色调红艳,凸现于白釉之上,十分醒目,恰如白玉盘上镶嵌着鲜亮的红宝石。足内施白釉,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此盘与清乾隆官窑仿“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婴戏图盘为原上海同一世家收藏。
填红釉瓷创烧于明永乐官窑,是明代永乐、宣德和清代雍正官窑的特有品种。造型除碗之外,仅见高足碗、盘。明代的纹样仅见三鱼、三果纹,至清代雍正时期,还见五蝠纹。
由于宣德年间的填红釉如红宝石般鲜亮,故有“宝烧红”之誉,填红釉常被误称釉里红,即所谓宣德、雍正釉里红三鱼或三果纹器,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严格定义上的以铜红料于釉下彩绘的釉里红器,应是在剔刻出的三鱼或三果纹饰上再填入鲜红釉。据现代仪器测定,填红釉所用的彩料与釉里红不同,而与祭红釉一致,可见古代一些文献中将宣德鲜红釉及三鱼三果纹器统称作“祭红”,是有道理的。由于“填红釉”运用到纹样的制作中,是先剔出纹饰形状,再于其中填入鲜红釉,所以现多称为“填红釉”。“填红釉”和釉里红在外观特徵上也有明显不同,“填红釉”制成的三鱼在手感上和视觉上都有凸起感,而且“填红釉”少见绿色苔点,釉色也较釉里红发色均匀,不易产生晕散。
宣德以后,红釉瓷器即少烧制,成功的作品更是罕见。由于高温铜红釉瓷器烧造难成,传世稀少,故倍受人们所珍视,明末以来仿永宣之风大盛,从传世实物看,仿技最高者,首推清代康熙、雍正时的景德镇窑,此时仿制的重点之一,就是宣德鲜红釉。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中明确记载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即有“仿古宣窑祭红”一项,就包括填红釉。雍正朝时“填红釉”也称“宝烧红”,制作比康熙朝更为精细,是我国填红釉瓷器制技术最成功的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雍正官窑的“填红釉”仿宣德三鱼盘、碗,绝大部分烧制得都十分成功,色泽的鲜艳更是空前绝后,呈色稳定,色调红艳。
在雍正朝官窑仿宣德填红釉三鱼瓷器中瓷盘是最为少见的品种,同样品种的雍正官窑红釉三鱼碗及高足碗,见藏于南京博物院(参阅南京博物院编著的《中国清代官窑瓷器》162页、163页)。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