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张大千 1953年作 桐阴觅句 立轴 设色纸本

张大千 1953年作 桐阴觅句 立轴 设色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张大千 1953年作 桐阴觅句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 95×51厘米
起拍价: HKD 800,000-1,200,000元
成交价: 2,796,704元
拍卖公司: 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
时间: 2012-04-24 00:00:00
备注: 款识:乍引清商梧叶秋,晓风吹袖劲吟讴。寻常摘句雕虫事,归去西帘下玉钩。癸巳七月。大千居士爱饮光簃作。
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展览: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水松石山房藏当代中国画》,1987年6月19日至8月9日。
注:本幅署年"癸巳",即一九五三年,正值大千先生在日本购置作画材料期间,写于当地饮光簃。据考证,《桐阴觅句》原型即出自陈老莲作品,加以变化修饰而成如今的《桐阴觅句》。
注:本幅署年“癸巳”,即一九五三年,正值大千先生在日本购置画材料期间,写于当地饮光簃。“觅句图”乃历代人物画家所沿用的创作题材,大千先生亦不例外。如本幅构图相类者,据目前公开资料所见,共有四本,均集中于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所写。虽未有明示创作北景或渊源所自,从人物造型、容貌及笔法运用,可见受明末陈洪绶的影响。先生对前人技法融贯吸纳,又好收藏,陈老莲亦为人物画的取法对象之一,他在四十年代中期集其作品颇丰,亦间接影响好友谢稚柳师法老莲。
据传申教授考政《桐阴觅句》原型即出自陈老莲作品,颇接近的画作属著名考古艺术学者郑德坤氏“木扉”收藏,或许画家再参己意,加以变化修饰而成如今的《桐阴觅句》。
在传世四本中,以己丑三月(1949)本为最早,依次为己丑夏及本幅,另幅未具署年者,创作时期应为与本幅相若。图中高士坐于梧桐绎下沉思觅句,石盯上置文房四宝,并有花瓶一具,上插盛放折枝荷花带叶,花白叶翠,有条尘离俗之幽致。高士观莲索句,惟眼前纸张仍片字未填,恐灵感未至。高士隆鼻深目,浓眉大耳,虬髯满腮,面貌奇古,但细看在老莲的人物造型外,却有几份画家自写容貌的轮廓,可谓游走于想象与写实间。高士头戴巾帽,双臂交叠,环抱于胸前,身躯微向前倾,聚精会神地凝视瓶花,脸面神情却陷于冥搜苦思中。他所用的笔法出于老莲,得“高古诡谲”之髓。在实物的呈现上稍带变形的处理手法。如长型几案为嶙峋天然石岩所打造,除桌面光滑外,外沿或足部均未经修饰打磨呈凹凸崚嶒状;座椅采用古木树根制成,其形如屈曲虬结盘根交错,姿态自然极见苍老朴拙,加上桌面花瓶型制奇特,状如青铜,细白瓷胎上绘上卷浪纹,内壁呈褐黄色,这些器物摆设和家具使画面充溢着高古气息,兼具变形的朴厚趣致,这也是老莲作品最具特色处。高士北后矗立的梧桐树,枝叶较疏落,略显清秋之意,桐叶色泽深浅不一,交叠向背各现姿态。孤木独树的清冷傲然,衬托着高士苦思的情境,令画面又罩上了一层萧疏淡逸的后发气氛。这个情境交融、师古又得己貌的创稿,相信画家自觉是得心应手者,难怪在他工笔细写最成熟期间,最少四次据此稿而写,基本面貌如一,只作细节修饰更动,惟其精彩处都在伯仲间。但如水松石山房主人理解为画家师老莲笔法的自画像,就如他以古人装束为自己造像般,也是极有见地的观点!
参考资料:“己丑三月本”可见《张大千回顾展—血战古人》(华盛顿,沙可乐艺术馆,一九九一年),页170-172
“无署年本”可见《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目录》,二00一年四月,编号84
著录:《水松石山房藏二十世纪中国画》(Umbrella,1983年),页53。
《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1973-1993》(苏富比、两木出版社,1993年),图版660。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