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文化马鞍型器(鱼口罐)
寺洼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关于寺洼文化的族属,一说是氐羌,一说为戎狄。后为秦所灭。寺洼文化分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前者稍早。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器大多是夹砂粗陶,胎较粗疏,羼和料多裸露器表;陶色多呈红褐,斑驳不纯;主要器形有罐、鬲、簋、豆等,其中马鞍口双耳罐和矮裆扁足鬲最有特征。一般陶器都是素面,少数施有附加堆纹和绳纹等,个别的涂有红色陶衣。前些年普遍认为寺洼文化没有带彩的陶器。但近年考古发现寺洼文化精打磨陶器普遍为绘彩陶器(即在陶器烧造完成后,再绘上纹饰)。寺洼文化陶器上常出现刻划符号,其中有些出现地点跨度很大,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部族有着相同的含义。
本件为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鱼口罐,高22.cm ,红褐色,通体打磨精细,一耳带刻划符号,在罐体上还可以看到点彩的彩绘纹饰,同时也证明了学术界认为的“寺洼文化无彩陶之说”。全器完整、大气。为寺洼文化陶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虽然现在高古陶器市价不能与其本身的价值成正比,可将来前景看好,随着人们对它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研究,最终会得到它应有的价值!
兄好!这件暂时给按1350起拍好吗?请参考!
重量: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