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家里藏着祖传的瓷瓶、老字画,或是自己多年淘来的玉器、青铜器,看着这些宝贝却换不来真金白银——这大概是千万民间藏家最闹心的事儿。有人守着“传家宝”一辈子,到最后连宝贝真假都没整明白;有人四处跑拍卖会、找古玩店,要么被压到白菜价,要么遇到“假买家”空欢喜一场。说到底,民间收藏难变现,不是宝贝不值钱,而是没踩准两步关键棋:第一步先让艺术品“活”起来的金融化,第二步能托底的国家收购。这两步走对了,民间收藏才能从“压箱底的爱好”变成“能变现的资产”。
先说说为啥第一步得是艺术品金融化。很多藏家总觉得“我的宝贝是老的、是真的,就该值钱”,可市场不认这套啊!你说你那青花瓷是明代的,谁证明?没有权威的鉴定报告,没有统一的估值标准,它在别人眼里就是个“老物件”,不是“资产”。艺术品金融化,说白了就是给宝贝“办身份证”“定身价”,让它能像股票、基金一样流通。
就拿鉴定来说,现在民间收藏最大的坑就是“鉴定乱象”。街边小店花几百块就能出个“清代官窑”证书,网上所谓的“专家”看张照片就敢估价百万,可真到交易的时候,买家一要权威机构报告,立马露馅。艺术品金融化首先就得解决“保真”问题。比如现在有些地方搞的“艺术品登记备案系统”,一件宝贝从器型、纹饰到胎釉成分,都用高清扫描、光谱检测记下来,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证”。以后不管是转让、抵押,一查就能确认真假,藏家不用再跟买家“扯皮”,买家也不用怕踩雷。
再说说估值。藏家自己觉得宝贝值100万,买家只肯出10万,问题出在哪?没有客观的估值体系。艺术品金融化就是要把“凭感觉估价”变成“按标准算价”。比如参考同类艺术品的拍卖记录、考虑宝贝的品相、流传有序度,再结合市场供需,用专业模型算出合理价格。去年有个藏家手里有幅近代画家的山水画,一开始古玩店只给8万,后来他去做了金融化估值,机构参考了近三年同类画作的成交数据,加上这幅画的保存状况,最后估值35万。后来通过艺术品抵押,他拿到了20万贷款,既没卖掉宝贝,又解决了资金问题——这就是金融化的好处,不只能变现,还能让宝贝“生钱”。
还有流通问题。以前民间收藏变现,要么靠熟人介绍,要么去古玩市场“碰运气”,圈子小、渠道窄。艺术品金融化就是打开流通的“大门”。比如现在有的银行推出“艺术品信托”,藏家把宝贝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把宝贝租给企业、美术馆,藏家每年能拿租金分成;还有“艺术品基金”,多个藏家把宝贝集中起来,由专业机构运作,通过展览、拍卖等方式赚钱,最后按比例分红。这些玩法以前只有博物馆、大收藏家能接触到,现在金融化把门槛降低了,普通藏家也能参与。比如山东有个藏玉的大哥,以前手里的和田玉只能自己把玩,后来加入了一个玉器基金,基金把他的玉和其他藏家的玉一起拿到高端展会展出,还和珠宝品牌合作开发衍生品,去年他光分红就拿了12万。
不过光有金融化还不够,很多藏家最担心的是“金融化后还是卖不掉”,尤其是一些小众品类、年代久远但知名度不高的宝贝,市场需求小,就算有鉴定和估值,也可能没人接手。这时候第二步——国家收购就成了“定心丸”。
有人可能会问:“国家会收民间的宝贝吗?”当然会!国家一直在鼓励民间文物回流,充实国家文物收藏。比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每年都会从民间征集文物,只不过以前渠道不透明,很多藏家不知道怎么申请。现在随着民间收藏的规范化,国家收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
比如“国家文物征集计划”,每年国家都会公布征集方向,比如明清瓷器、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等,藏家可以根据方向提交申请,经过专家鉴定、评估后,国家会按合理价格收购。去年河南有个藏家,手里有一批民国时期的革命文献,一开始他想卖给私人买家,对方只给5万,后来他看到国家征集革命文物的公告,提交了申请。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批文献对研究当地革命历史很有价值,最后国家以28万的价格收购,这批文献现在放在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展出,藏家既得了钱,又让宝贝有了好归宿。
还有“文物捐赠奖励”,如果藏家愿意把宝贝捐赠给国家,国家不仅会颁发荣誉证书,还会给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浙江有个老藏家,把自己收藏的100多件明清家具捐赠给了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不仅为他办了捐赠仪式,还给他发了50万奖金。虽然不是“卖掉”,但也是一种变现方式,而且比卖给私人更有意义——宝贝能得到专业保护,还能让更多人看到。
国家收购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它能“托底”市场。很多时候民间收藏变现难,是因为市场信心不足,买家怕买错、怕砸在手里。国家收购相当于给宝贝“背书”,只要能被国家看上的宝贝,肯定是真的、有价值的,这会带动市场需求。比如以前民间收藏的汉代陶俑,因为市场认知度低,价格一直上不去,后来国家博物馆从民间收购了一批汉代陶俑,还办了专题展览,之后市场上的汉代陶俑价格就稳中有升,很多藏家的陶俑也顺利卖掉了。
而且国家收购还能解决“宝贝保护”的问题。很多民间藏家没有专业的保护条件,宝贝放在家里容易受潮、受损。国家收购后,会把宝贝放在博物馆里,有恒温恒湿的环境、专业的修复团队,宝贝能保存得更久。比如有的藏家手里的古画,因为保存不当,画面已经开始褪色,自己又没钱修复,后来国家收购后,博物馆的修复师用传统工艺把画修好了,现在这幅画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不过要想走通“金融化+国家收购”这两步,藏家自己也得下功夫。首先得“懂宝贝”,别光听别人说值钱,自己要学历史、学鉴定,知道宝贝的年代、工艺、历史价值。比如有的藏家把现代仿品当成清代官窑,花了大价钱买,最后别说金融化、国家收购,连出手都难。其次要“守规矩”,别碰文物法禁止交易的宝贝,比如出土文物、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些宝贝就算再好,也不能变现,还可能触犯法律。最后要“多关注”,国家的征集政策、艺术品金融化的新玩法,都需要藏家主动去了解,比如关注博物馆的官网、艺术品金融机构的公众号,有机会多参加行业展会,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变现的机会。
现在民间收藏市场越来越大,据统计,全国民间藏家已经超过7000万,收藏的宝贝数量更是以亿计。这些宝贝不是“死物”,而是国家文化财富的一部分。以前民间收藏变现难,是因为缺渠道、缺保障;现在有了艺术品金融化打通“第一步”,有了国家收购托底“第二步”,民间收藏终于有了清晰的变现路径。
未来,随着鉴定体系更完善、金融产品更多样、国家收购更透明,民间收藏一定会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可参与的文化投资”。到那时候,藏家们不用再为“宝贝变现”发愁,既能通过收藏传承文化,又能通过变现改善生活——这才是民间收藏真正的意义,也是文化自信在民间的最好体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
- 艺术在资本市场中何去何从?
- 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艺术品金融化,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 北京最新文物艺术品交易政策来啦!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易全球化!
- 古玩艺术品:下一个万亿级财富密码!普通人如何抢占先机?
- 新的艺术品市场政策已经出台!民藏有希望了!
- 重磅!今年做艺术品生意只要你有资质都可以申请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