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当下经济越冷,艺术品越火?现在入手收藏正当其时!

发布日期:2025-08-07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39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近总有人跟我念叨,说经济大环境不太行,钱难赚了,手里的闲钱都不敢乱动。但你知道吗?越是这种时候,越有一批人悄悄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别觉得这是有钱人的游戏,其实现在正是普通人进场的好时机。今天就跟大伙儿掰扯掰扯,为啥经济低迷期反而是艺术品收藏的黄金窗口,再给你们甩点实实在在的例子,看完你可能就动心了。

经济下行期,艺术品反而成了“硬通货”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这两年你手里的钱还好吗?股票跌得爹妈不认,基金绿得像韭菜地,就连以前稳如泰山的房子,想套现都得降价大几十万。但你去看看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仅没跌,还在悄悄涨价。

image.png

就拿2008年金融危机来说,当时全球股市暴跌30%以上,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但艺术品市场呢?当年毕加索的《朵拉·玛尔肖像》卖了9521万美元,创了当时的纪录;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在那场危机里价格反而涨了20%。更有意思的是2020年疫情,全球经济停摆那阵子,佳士得的线上拍卖会硬是拍出了27亿美元,比前一年还涨了30%,其中张大千的《爱痕湖》以1.008亿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的纪录。

这不是巧合,而是有规律的。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怕手里的钱贬值,就得找些“抗跌”的东西。股票、债券这些跟经济绑定太紧,说跌就跌;但好的艺术品不一样,它稀缺啊,全世界就那么一件,你说它能贬到哪儿去?就像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元贬值厉害,很多人就是靠藏着梵高、莫奈的画保住了家产,等经济回暖,这些画的价值翻了几十倍。

咱们国内也有例子。2015年股市暴跌,很多人亏得血本无归,但那年秋拍,傅抱石的《茅山雄姿》卖了1.45亿,齐白石的《“叶隐闻声”花卉工虫册》卖了1.15亿,都是逆势上涨。所以老话说“盛世藏玉,乱世藏金”,现在得改改了,经济低迷期,真正的好艺术品比黄金还靠谱。

image.png

价格“降温”,正是捡漏的好时候

经济一冷,艺术品市场也会跟着“挤泡沫”,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反而是好事。前几年经济热的时候,市场上到处都是投机的人,什么东西都敢炒,一幅不知名画家的画都能炒到几十万,其实根本不值那个价。现在经济不好,那些投机的人扛不住了,就得降价抛售,真正有价值但被低估的东西就露出来了。

我认识一个藏家老李,2018年想收一幅黄胄的小品画,当时卖家开价80万,他觉得太高没下手。2022年经济下行,那个卖家急着用钱,50万就卖了,老李果断拿下。今年这幅画在拍卖会上估到了120万,你说这捡漏捡得多值?

这种例子在拍卖市场上太多了。2023年北京某拍卖行的秋拍,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青花尊,原本估价120-150万,最后88万就成交了,比三年前的市场价低了近40%。还有当代艺术领域,前几年被炒得火热的“网红画家”作品,现在价格跌了一半还多,但那些真正有实力、以前被忽视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反而很实在,这时候入手,性价比特别高。

image.png

而且现在卖家心态也不一样。经济好的时候,卖家都憋着涨价,你跟他砍价,他理都不理;现在不一样了,你诚心买,他愿意坐下来跟你谈,甚至能让到一个双方都舒服的价格。就像买菜,旺季的时候菜价死贵,淡季反而能淘到又好又便宜的,艺术品也是这个理儿。

普通人怎么进场?门槛没你想的那么高

一提到艺术品收藏,很多人就觉得“那得有几百万才行”,其实真不是。现在几千、几万块钱就能玩起来,关键是找对路子。

先说入门级的,比如邮票、钱币。2023年市场上,一套品相好的1980年猴票,也就一万多块钱,比2015年高峰期降了不少,但它的文化价值在那儿,迟早会涨回去。还有民国时期的纸币,几百块钱就能收到不错的,既能把玩,又能保值。

再往上点,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很多美院刚毕业的学生,画得特别好,但没名气,一幅画几千到几万块就能拿下。我朋友小王,前年花3万块买了一幅中央美院毕业生的油画,去年那个画家拿了个全国奖项,这幅画立马有人开价10万收购,他没卖,说再等等。这种“潜力股”,只要你有点审美,愿意花时间研究,不难找。

image.png

还有杂项,比如老家具、文玩。去年我在潘家园看到一个民国时期的红木小茶几,老板开价8000,最后6000拿下,现在摆在书房里,朋友来了都夸有味道。这种东西实用性强,还能升值,比买个几千块的新家具划算多了。

当然,进场前得做点功课。别上来就买贵的,先从自己喜欢的领域入手,多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多跟懂行的人聊,慢慢就知道好坏了。现在线上资源也多,抖音、小红书上有很多讲艺术品鉴定的博主,免费就能学知识。实在没把握,就找正规的拍卖行或者画廊,他们能提供鉴定证书,虽然贵点,但放心。

政策撑腰,市场越来越规范,现在进场更安心

以前很多人不敢碰艺术品,怕买到假货,怕交易不合法。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国家一直在规范艺术品市场,2025年新《文物法》实施后,民间藏品交易更顺畅了,还能做艺术品抵押、信托,甚至银行都开始推出“艺术品理财”了。

image.png

就说鉴定吧,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很多画廊给作品上“数字身份证”,一扫就能看到作品的创作时间、流转记录,想造假都难。2023年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艺术品鉴定中心,政府背书,花几百块钱就能做专业鉴定,普通人也能玩得明明白白。

还有交易渠道,以前买艺术品得跑拍卖会、画廊,现在线上平台特别多,像“嘉德在线”“微拍堂”这些,在家刷手机就能竞拍,还能货比三家。去年我在网上拍了一个清代的铜炉,比线下店便宜了30%,收到货后去鉴定中心看了,是真的,特别省心。

政策上也给力,现在收藏艺术品,个人所得税有优惠,一些地方还建了“艺术品产业园”,藏家可以去那儿交流、交易,氛围特别好。这些都说明,艺术品市场越来越规范,普通人进场的风险比以前小多了。

image.png

收藏不只是赚钱,更是给自己留个“精神资产”

其实玩收藏,不光是为了保值增值,更有意思的是它能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压力都大,回家看看自己收的画、玩的文玩,心情立马就不一样了。

我邻居张大爷,退休后迷上了收藏老砚台,家里摆了十几个,每天拿出来擦擦、摸摸,研究上面的刻字。他说:“看着这些老物件,就像跟古人对话,比天天在家愁股票强多了。”现在他还加入了一个砚台收藏协会,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还有些家长,给孩子买艺术品当礼物。去年我表姐给刚上小学的侄子买了一套当代画家的儿童主题版画,才花了5000块。她说:“钱存银行会贬值,不如给孩子留点有文化的东西,既能培养审美,将来也是个念想。”

这种“精神价值”,其实比金钱更重要。经济有涨有跌,但艺术品承载的文化、审美、情感,是永远不会贬值的。等将来经济好了,你看着自己当年收的那些宝贝,不仅赚了钱,还收获了一段跟艺术打交道的日子,多值啊!

image.png

别等经济好了再动手,机会都是抢来的

最后说句实在话,等经济回暖,大家都看明白艺术品市场能赚钱的时候,好东西早就被人收走了,价格也涨上去了。收藏这事儿,就得逆向思维,别人不敢动的时候你动手,才能占到便宜。

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刚起步,很多人还在攒钱买冰箱、彩电的时候,有批人悄悄收了一堆字画、瓷器,现在个个都是大收藏家,身家翻了几百倍。2003年非典之后,经济低迷,当时入手艺术品的人,十年后都赚翻了。

image.png

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候。市场上有好东西,价格又合适,政策还支持,普通人进场的门槛也低。不管你是想保值、想赚钱,还是单纯喜欢,都可以试试。哪怕先花几千块买个小玩意儿,慢慢琢磨,也是个开始。

记住,经济会有周期,但真正的艺术价值,永远在那儿等着懂它的人。现在下手,可能就是你这辈子最划算的一笔投资——不光是钱的事儿,更是给生活多留一份底气和美好。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