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收藏的目的,是与文化一起远行

发布日期:2023-06-1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4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收藏就是文化的积累。

 
收藏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积累,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收藏既关乎个人,又关乎民族和国家。
 
所以,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个人的欲望,那他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敛者。
 
收藏的目的,是让我们与文化一起远行,在这个意义上,收藏有三大原则。


图片


收藏,要量力而行

 

什么叫量力而行?它指的是收藏一定要用自己的钱,不要借钱。
 
收藏是一种长线行为,而投资更偏向于短期套现。
 
收藏一定要用自己的资金去买东西,一定要量力而行。
 
假设你手里有40万元,对方却开价50万元,我劝你放弃,除非剩下那10万元你在很短时间内能挣到。


如果你还要借钱去收藏,那么你的生活压力就会很大。


图片


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在民国时期特别想买西晋书法作品《平复帖》。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传世书画,但当时需要花费20万大洋,他实在没有财力,也没有举债去买。
 
直到作品的主人因为母亲去世,降价到4万大洋,张先生才把祖宅卖了,买得这件作品。
 
他后来将这件作品连同李白的《上阳台帖》一起,全都捐给了国家。

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也爱好收藏。
 
他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也是倾其所有去收藏东西。
 
他曾花几个月工资买了一对黄花梨大柜,结果这个大柜放在家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两口子只能很长一段时间就睡在柜子里。
 
《红楼梦》中有一位收藏扇子的石呆子,贾赦掠其扇,石呆子忧愤而死。
 
贾赦固然可恶之极,石呆子也不亦过乎?这是一种痛苦的收藏。


图片


佛家有所谓“贪、嗔、痴”三病,收藏家也应时时以此自警。
 
收藏而至于“贪”,可谓格调不高;至于“嗔”则会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有漏皆苦;至于“痴”,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病变,将心灵陷入我执的地狱。
 
《道德经》中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偏爱就会有大的耗费,太多的贪求就会有大的损失。
 
所以说,量力而行是收藏的第一原则。


图片

 

收藏,要不贪便宜

 

过去,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文化知识不对称去捡漏和占便宜。
 
有个人到农民家吃饭,看到农民的院子里有个元代的青花瓷盆,被当作鸡食盆用。
 
由于农民不懂古董,不知道鸡食盆的价值,那个人就拿100元钱买了那个盆,他买的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捡了个漏。
 
但是现在,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你还想贪便宜,那么在这个行业里就会“吃药”。


图片

 

有一个著名的演员,说过一件事。
 
有一个古董商得知他去吉林拍戏,大老远地拿着个黄花梨笔筒追到片场,对他说:我特别崇拜您,这个笔筒市面上卖16万元,我就要您9万元。
 
他看对方这么有诚意,就买下了笔筒。
 
买回去后有一天,他在睡梦中被笔筒炸裂的声音给惊醒了。
 
那根本不是老的笔筒,而是一个新的红木笔筒,因为北方天气太干燥就炸开了,这是普遍的红木家具现象。
 
碰到这种事,你仔细想想,他为什么非要这样便宜地把笔筒卖给你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世界上真的没有漏可捡。


图片


收藏,要不断学习

 

任何一个搞收藏的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并加以实践。
 
不断学习和实践,是收藏的一个前提条件。
 
最后说说,收藏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初,收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对文化的渴望,其中也有炫耀和自我认可的心理存在。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搞收藏的人会渐渐上瘾?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上瘾呢?
 
是人性的贪婪、对物质的占有欲。


图片


在收藏的经历中,能买却又买不起一件东西是最让人纠结的,要渐渐修炼到从人性的贪欲到内心的平衡。
 
人性怎么平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心里就平衡了。
 
而收藏是一件特别不容易让人平衡的事,因为很多东西得不到,收藏者会备受煎熬。
 
你必须要从你买不到东西的那种抱怨里走出来,虽然你买不起,但你看过这个东西,你就很幸福。
 
当你完成了这种心理转换,你就会变得很平和。
 
什么叫平和?今天我有钱了,这个东西我买得起了,我也可以放弃它。
 
当一个人不再想着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需求时,他就会过得很平静。

 

图片


收藏的过程,就是不断抑制人性贪婪的过程,它帮助你保持情绪的平衡,达到内心的平和,最后到达觉悟的彼岸。
 
收藏是个人的事情,但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在这个过程中薪火相传,永载史册。
 
收藏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与文化一起远行。


图片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