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出手的重点,你留意到了吗?
相信现在很多玩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眼看着藏品不断增值,一年一个价,内心非常欣喜。但同时想将自己的藏品带到市场中进行交易,却发现没有人会“买账”,内心又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相信现在很多玩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眼看着藏品不断增值,一年一个价,内心非常欣喜。但同时想将自己的藏品带到市场中进行交易,却发现没有人会“买账”,内心又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自己的藏品不断增值却不能变现,就是目前很多人说的“有价无市”。而这种状况也让以前很多走“以藏养藏”之路的人再也玩不动了!根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的收藏群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以后能以藏养藏人的会很少,大部分只能以商养藏。
经常会听到藏友说,之前市场好的时候手里积了太多的东西,现在却感觉“深陷泥潭”动弹不得,找不到出手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很多藏友会有这种困惑,但是各大拍卖会上的展品数量和成交额都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些藏品是怎么运作的?是怎么能够找到买家卖出去的呢?
像佳士得、苏富比这种国际大型拍卖会,很多藏友会问为什么很多买家宁愿去拍卖会上买几百万几千万的藏品,也不去看民间藏家挂出来的价格便宜的所谓真品。原因有两点:
其一:现在很多有钱的买家比起依靠权威人士的鉴定证明,更加重视收藏过程或者拍卖流通记录中的证据链,这样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而佳士得、苏富比等大型拍卖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中国最早图录只查到26年前,但他们可以查到上百年记录,还可以找回来再拍。”
比如,一件以2.78亿元在佳士得拍卖会中成交的“永乐唐卡”,其实已经是第四次进出佳士得:它早于19世纪40年代就辗转流入西方,1977年首次出现在伦敦佳士得拍卖现场,并以7000英镑的价格被一位印度收藏家拍下。之后这幅唐卡再次于1994年以10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获得易手。最近的一次露面则是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上,当时创下3087万港元新记录,这件拍品证据链很清楚。
其二:这些大型拍卖会本身名气非常高,就相当于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带货IP”。
现代社会是个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古玩投资拍卖对拍品的要求就是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东西的知名度越高越好,这就要求公开展示藏品以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以前的老话都说“物以稀为贵”、“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现在恰恰相反,现在是“物以知而贵”的时代,名气越大那么它的价值就越高。
比如国内知名收藏家刘益谦老师在2014年4月8日以2.81亿港币拍卖下的大明成化鸡缸杯,在此之前大明成化鸡缸杯价值不显,但是在此之后价值一路高升,上千万比比皆是,在去年2018年5月17日,又买家出价2.95的价格刷新了大明成化鸡缸杯的拍卖历史价值。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刘益谦的那次拍卖,大明成化鸡缸杯价值还会有这么高吗?
所以说,一件艺术品的成交,是受到收藏品本身,宣传,市场,买家多个环节影响的。除去藏品本身要过硬,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些好的艺术品由于没有媒体的宣传报道、极少被行家发现,直至忽略。那么持有这些艺术品的藏家们想要寻找买家,缺乏的就是媒体宣传,俗话说,“黄金有价、艺术无价”。如果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有媒体不断地为其报道宣传,让行家们能通过媒体去了解到这件藏品、只有借助媒体让行家们关注,才有可能激起行家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