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旷世大典传奇,历经劫难又现国宝在民间!

发布日期:2021-04-20    来源:玩收藏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38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巍巍华夏,泱泱大国;九曲黄河,万里沙。

历史一步一步走过来,古老声音从来没消音,呈现文明的光芒不会被尘封。

——文物。当人们提及,定式思维它应是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当中。其实,民间才是真正文物的聚集地。


国宝回家引发故事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法国巴黎,当地时间7月7日下午,两册流落在海外的古籍——《永乐大典》(卷2268-2269、卷7391-7392),以640万欧元落锤(不含佣金),被国人拍卖回流回国,消息一经传出备受世人关注,国内藏家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这两册《永乐大典》拍卖回国前后的动魄惊心、蜿蜒曲折的故事,网传甚多,好在国宝最终回家了。一部书的零册竟然引起国民的如此关注,只因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眼里,这部“包括乾坤,贯通今古,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的《永乐大典》已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古代典籍,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尊严。

640.webp.jpg

法国拍卖图录中的图片1


640.webp (1).jpg

法国拍卖图录中的图片2

旷世大典传奇经历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由内阁首辅解缙,及姚广孝等人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


当时因宫中失火,嘉靖帝担心《永乐大典》损毁,又令人抄录一部,即为嘉靖副本。嘉靖副本完成后,正本离奇失踪。自大典成书至今,已经跨越600余年风雨历程,其成书、收藏、流通、散佚、研究、复制出版、传播、修复等等是一部传奇,备受世人关注。

640.webp (2).jpg

《永乐大典》封面

据文献记载,《大典》嘉靖副本贮藏皇史宬配殿约150年,到清雍正间(1723-1735)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从此这部内府藏书开始被大臣们借阅辑录佚书,从而不断遗失并遭受各种破坏。乾隆三十八年(1772)修《四库全书》曾利用此书,清查时发现已缺失2422卷,约一千册。


嘉庆、道光间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又利用《大典》,这期间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又被官员大量盗窃。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侵略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该国。光绪元年(1875)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 5000 册。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检查《大典》只剩800册。最后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大典》除战火焚毁破坏以外,再加上人为抢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为乌有。各国侵略者将抢劫的大量财富文物盗运回国,《大典》从此散布在世界各国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后来,国内一些文人书贾也竞相购买收藏,以为奇货可居。这部曾藏于明内府、清官署的万余册《大典》,不到百年几乎是灰飞烟灭。截至目前,《永乐大典》副本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分散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公私藏家手中,所以,每每发现必然引起轰动。


又现国宝在民间


走在收藏这条道路上的人,手上多少都捏着一些好东西,甚至,很多民间收藏家,他们手中收藏着大量的文物,其中很多连专业的考古专家或许都没见到过的。所以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文物不一定都是在国家的手里。


自今年法国回流两册《永乐大典》后,来自浙江的一位民间藏家王先生,拿出同为明嘉靖原本【卷七千二百三十五(7235)“杨”字韵“堂”字册】《永乐大典》和另册零叶,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

640.webp (5).jpg

王先生收藏的《永乐大典》卷7235及戳章

王先生自幼爱好历史,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传承方面兴趣浓厚。关于《永乐大典》《康熙字典》,王先生倾注了较多关注。


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先生在历史文化深厚的徐州服役时,每个星期天都会跑到徐州古玩市场去看,去边学习,边练眼力。因跑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和市场里各玉器店、古董店相熟。


一次,在一古董店喝茶,店家聊起一本古书,王先生坚持要看看,店家一亮相,王先生的目光就被古书给吸引了。正是《永乐大典》。至于古书的真假,王先生当时年纪小,也不懂,凭直觉就是喜欢。

640.webp (6).jpg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

于是,王先生几次登门交谈让店家转让予他。当时,王先生的工资才三四百一个月,只因对《大典》情有独钟,王先生回去借了点钱,也算是花了点小代价,外加王先生对店家的软磨硬泡,最终如获至宝。


王先生后期接触了更多古董、艺术品, 这册《大典》在手中一放就是几十年了。

640.webp (7).jpg

王先生手中卷7235《永乐大典》的底页和另册零叶

历经劫难性命保


这册《永乐大典》伴随了王先生几十年,虽然他搬了无数次家,从部队到地方工作,工作也换了好几份,很多家当什物,扔得扔,处理的处理,唯独《大典》一直精心保存并随身带着。


犹记得,有一年王先生家中遭窃,悉心收藏的很多书画文玩被小偷洗劫,王先生暗自神伤了很久。但庆幸的是,当时那小偷有眼不识,这册《大典》幸存了下来。用王先生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冥冥之中老天保佑它要留在身边吧!


时间在走,空间在变,很多东西来来去去,越到后期,这册《永乐大典》在王先生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当然,收藏这条道路上走了这么多年,也肯定遇到过识货的藏家的。


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浙江西南部有一位藏家,从朋友处获悉王先生手中这册《永乐大典》,几经寻访找到他,抛出过五百万到一千万之间的高价,想让王先生将《大典》转手给他。那几年王先生因资金困局,中间确实出现过动摇,但想到自己手上已无多少难得的宝贝,这册《大典》又历经沧桑还能留在自己手上,这是何种缘份啊!王先生一忍再忍,最终封箱上锁,留下了这册《永乐大典》。


细看国宝深研究


一直以来,王先生手握卷7235《永乐大典》较多的是自我欣赏,或者说是一种小范围内的研讨交流。这次,卷2268-2269、卷7391-7392两册《大典》拍卖回流对王先生触动非常大。王先生开始从各方查找资料,着手深入研究。


王先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马得到了各地藏家和专家们的关注。日前,中华收藏网董事长、鉴定专家龚经强先生和中国玉瓷器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家文博会专家组组长、研究员、文化艺术业智库专家吕朝禄先生就亲临王先生家对卷7235《永乐大典》和其他零叶进行鉴定。

640.webp (8).jpg

中华收藏网董事长、鉴定专家龚经强先生(左)


640.webp (9).jpg


中国玉瓷器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家文博会专家组组长、研究员、文化艺术业智库专家吕朝禄先生(右)

640.webp (10).jpg

对照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2264-2265)《永乐大典》和自己手中《大典》,其中有一个戳章一致,所以判定,两册《大典》均出自“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

640.webp (11).jpg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2264-2265)

《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封面书签和方签(亦称卷签)的位置、比例是固定的,且为两层。书签先是一层蓝绢,其上为小一号的黄绢,上题“永乐大典”四字,下注卷数。封面右上为方签(亦称卷签)亦是蓝黄两层,上题某韵,次行题隶属该韵的本册次第。王先生收藏的这册《大典》书衣是白皮,这一包装形式待专家给说法。

640.webp (12).jpg

王先生手中的白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手绘这么多版框,如何能保证速度和质量呢?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版框四周等处皆有针眼,当是一叠纸张按尺寸扎眼固定后再手绘。


翻开《永乐大典》书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页。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


《永乐大典》的副叶或护叶,有被裁切的现象。另《大典》末叶均为嘉靖时重录官的署名叶(衔名叶),此叶没有行格,署名共占六行。现存《大典》本最后署名叶(除后来补录的以外)均有被裁切的痕迹。据乾隆年间内府档案所载,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而此过程中乾隆命人将“余纸”裁切以赐诸臣,翁方纲作《永乐大典余纸歌并序》有详述。又根据内府档案记载,部分被裁切的“余纸”用作重新抄造,现摘录数条如下:

乾隆四十年十月十三日(记事录)载:“十三日,库掌五德、福庆来说,太监胡世杰送到画金龙黄笺四十张,随样燬造高丽纸四十张,并用旧宣纸做得仿藏经大纸样二张,《永乐大典》旧纸燬造仿藏经纸二张,持进呈览。”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活计档)载:“初四日,库掌大达色,催长舒兴金江来说,太监鄂里鲁交《永乐大典》双页纸二千零五十三张,单页纸三千三百九十七张,传旨:交杭州织造盛住燬造藏经纸送来。钦此。”


结合鉴定明内府写绘本的重要方法,据上述几种现象,如栏线、版框、鱼尾连线之针眼;书笺、方签(卷签)的制式与粘贴;每书卷段前护叶、后叶被剪裁的痕迹等,并从书的字体、纸张、内容、装潢等要素分析,确定,王先生手中的此为明嘉靖《永乐大典》写本零种,亦是为新出现国內外各馆无藏。

中藏微拍点击进入艺术品拍卖

归国家是终结


文物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具有意义使命,并不因为时间沉淀才体现出它的价值。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考证价值等等,实在是难以估量。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王先生深知这一点。


收藏路上走,买卖来去再经常不过了,但这册《大典》却一直被王先生偏爱和独宠。在新旧年岁更迭之际,王先生内心有他的计划和打算。他说,如果出手,难保它日后流入国外,甚至命运再历艰辛,这是王先生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在条件不够成熟时他尽其所能收藏好这册《大典》。


如果时机成熟,王先生说他会做出一些适当的举动。他希望国宝能够进到国库或者博物馆,这样的归宿比过任何地方。最重要的是,在国家档案层面,专家能让文物活过来,不再被尘封,发出它该有的耀眼光芒,让更多世人可以看到我们古代文化的伟大,满足后人的学习教育。

640.webp (13).jpg

1951年8月20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时,附信中说到的一句话:“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今天,王先生同样发自肺腑说到:“收藏家最后要做的事,一定是把宝贝回归到它该去的地方,发挥它应该有的价值。”2021新年来临,期望这部散落世界各个地方的“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永乐大典》能够更多地现身,并收集回归!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