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
新华社郑州1月13日电(记者桂娟 史林静)巨型夯土高台上筑建宫宇、双宫并列、前朝后寝、一门三道……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郑州双槐树遗址日前展现庄严。
这是2019年8月27日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中国宫室制度在双槐树遗址形成了初步的轮廓,这是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主魂的一个实证,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一个实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郑州市文物考古院院长顾万发介绍,新发现的宫室建筑位于一处面积达43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高台上,高台上建筑基址密布,全部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目前一、二号院落布局揭露的较为清晰。
一号院位于高台西半部,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300余平方米,院落南墙外发现面积近88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呈现出“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二号院落位于高台东半部,面积1500余平方米,该院落发现门道三处,其中一号门在南墙偏东位置,门道为“一门三道”。
这是2019年8月27日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这种布局直接影响了此后陶寺、二里头、偃师商城等夏商都城规划。
顾万发介绍,“一门三道”遗迹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偃师商城三、五号宫殿建筑门道遗迹以及更晚的高等级建筑门道基本一致,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的高等级性和源头性,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
此前,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后来山西陶寺遗址也发现类似宫室建筑。专家表示,此次发现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
这是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二号院“一门三道”门道遗迹。新华社发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