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伙“以铁为笔”绘制近万件民俗烙画
【中华收藏网讯】以铁为“笔”,以葫芦为“纸”。记者近日走进“85后”小伙李常宪位于武汉昙华林的烙画工作室里看到,他正一手握着电烙铁笔,一手缓慢地转动葫芦,不出10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褐色小虾便呈现在这只3厘米高的葫芦上了。
烙画源于汉代,又被称为“火针刺绣”。绘制烙画多以木板、树皮、葫芦等为作画材料,以烙铁烫烙使其炭化,形成天然的棕褐色“颜料”。它是古代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如今成为中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常宪用来烙画的葫芦武一力摄
李常宪今年34岁,自学烙画十余年。2008年,他还是一名从事设备维修的理工男,偶然从网络上了解到“烙画”这门手艺,便痴迷其中。
“烙画以最古朴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把它带到大众的生活中来。”李常宪说。抱着传播传统文化信念,从未接触过艺术教育的他从最基础的素描、国画开始自学,再慢慢地练习使用电烙笔在木材上作画、雕刻。
烙铁的温度通常可达近400摄氏度。李常宪在自学烙画的十余年间,手常常被烫伤,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他介绍,绘制一件优质烙画,需要精准地掌握烙铁的温度、下笔的力度。一旦没有把控好,要么线条不清晰,要么会把木材烫焦。
李常宪作品展示武一力摄李
为了更好地表现传统艺术的古朴和柔美,李常宪在烙画中还融入多种“中国元素”。他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副酷似水墨画的烙画小猫,他用浓淡不一的笔触凸显出小猫的立体感,既保留了烙画清爽利索的特点,又颇含水墨画的韵味。
目前,李常宪已创作了近万件烙画作品,其中有花草虫鱼、戏剧脸谱、新年福娃等民俗题材,也有长江大桥、黄鹤楼等武汉地标建筑,还不乏年轻人喜欢的动漫题材。
李常宪正在制作烙画武一力摄
2018年底,李常宪正式离开设备维修的老本行,在武汉昙华林开了家烙画工作室,一心一意做手艺。他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满烙画作品,希望把烙画的魅力展示给更多年轻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
- 艺术在资本市场中何去何从?
- 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艺术品金融化,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 北京最新文物艺术品交易政策来啦!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易全球化!
- 古玩艺术品:下一个万亿级财富密码!普通人如何抢占先机?